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董事长教授”15年摸索产业化路径 让医生拥有一双“透视眼”

发稿时间:2018-07-04 14:11:02 来源:财经界综合

来源/视觉中国

公司成立2个月即完成天使轮融资,研发的肺部诊疗导航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将为医生装备“透视眼”实现精准诊治……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顾力栩的第三次创业。他也有了新的身份——董事长,从“单打独斗”的失败到“水到渠成”的成功,这位教授在15年里从未停止医疗科技产业化的尝试和努力。

帮助医生完成“看得透”的智能手术

如果医生能够在手术过程中“透视”患者身体,手术器械有“眼睛”能够“导航”,治疗将更精准。导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图像引导手术,顾力栩在加拿大读博期间就一直参与医疗科技的转化,要将实验室的创新推向临床应用。“精准医疗的推崇照亮了这个领域。国际大医疗公司几乎都成立了手术导航事业部,专门研发相关产品。”2003年,顾力栩回国,在上海交大领衔图像引导手术和治疗研究,一直致力于帮助医生完成更精准的手术,帮助病人获得准确率更高且伤害更小的诊治。

顾力栩正努力推动转化的肺部诊疗引导系统是一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即将进入临床试验。这一设备将先进的电磁定位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嵌入传感器的微小探针插入患者体内,利用磁场发生器感应探针,再通过集成术前CT、核磁共振影像的智能信息系统以算法实现“手术导航”,医生就能够“按图索骥”在复杂人体中找到病灶并且实施治疗。“医疗已进入智能时代。一旦这样的设备应用于临床,病人的创伤更小、恢复期缩短,手术成本也将下降,更多患者能获得更高质量的治疗。”顾教授满怀信心。

图说:肺部诊疗引导系统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受益双创“2.0” 顺利实现产业化

“应该说我是交大推动双创大环境中的受益者。”顾力栩觉得,在上海交大创新创业已经从“单打独斗的1.0版本”进入“教授、学校、社会无缝衔接的2.0”。去年,学院组织投资人及产业和学术等领域专家评选出10个优秀医疗科技项目,给予30万-60万元的资金支持原型样机研发,再进一步寻找孵化机会。顾力栩的肺部诊疗引导系统因为解决器官漂移等技术难题备受关注,也成为孵化项目之一。

正是有了这样的起点,顾力栩带着项目落户“零号湾”,更是在创业沙龙活动中机缘巧合找到清华大学毕业并且有产业经验的理想搭档一同孵化,公司很快获得风投关注,不到两个月就获得天使轮投资。

教授或更适合“衍生”型成果转化

实际上这已经是顾力栩的第三次成果转化尝试,第一次是彻底失败,第二次经历了7年漫长而艰难的摸索,而这一次他“向后退”了一步决定以董事长的角色参与。“回过头来看,在象牙塔里的教授创业,单打独斗未必能做好。”回想之前的经历,第一次尝试时大环境不理想,又不懂得市场语言;第二次由学生毕业后把牙科精准手术技术带出去创业,顾力栩参与孵化的每个阶段,从股比关系、政府投入、未来预测、人员管理,一一摸索,也是艰辛痛苦。做教授要兼顾教学、科研,再推进成果转化,如何才能平衡好这些工作?顾力栩开始反思。

 

第二次创业虽然艰难,但团队终于熬出头,今年已经实现了5000万元的营收。“或许这样‘衍生’的方式是更好的生态。国外用‘spin off’(旋转甩出)这个词来定义这种衍生。”顾力栩解释道:“有点像洗衣机甩水的步骤,实验室作为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一项项技术成果像水滴一样甩出去,由参与科创的学生团队慢慢从实验室剥离孵化。这样公司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支撑产品迭代,而实验室可以更专注科学创新不受其他影响。”而且,在“2.0”的双创政策支持下,科研团队可以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应得的回报,同时,“衍生”的公司成长后将以反哺的方式支持实验室的科学研究。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