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傻鸟哥-愿速食消费社会里的每个人都不再孤独

发稿时间:2017-03-29 16:23:12 来源:财经界综合

什么时候,当我们在感谢这个世界琳琅满目、充满无数可能时,不用再为它带来的信息过载、同质化过多、品质不得已被打折扣所叹息呢?

那是意类广告的创始人江畔说的。她说她很感谢那些市场上冒出来的新公司,正是这些公司的管理者,更愿意尝试新想法,更愿意冒险,才让意类有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但同时也是因为这些新公司,它们一下涌现到市场里,想尽快发声,让大家在一个信息早就爆炸的环境里注意到它们,所以有时会要求广告公司在极短的时间里交出作品,因此创意和制作的质量没法得到保障,让不少广告片看上去都没那么精致。

这也是我写完稿后作为一个消费者,对目前商业社会的感慨。新东西那么多,好玩的那么多,相比于五年前十年前,那真是让自己开了眼。但另一方面,我又从那些迅速出现、往往也又迅速淡出视野的商品和信息里得到了什么?
 

很难说清楚。是一时冲动买回家、结果发现完全不好用只能在家里吃灰的噱头类化妆品?是订阅了十个,但能够隔三差五点击开的只有两三个的微信公众号?还是说,花一个月写好,留在人们印象里的时间却可能只有三四天的文章?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个周遭一切都不断加速更迭的世界有过疑惑。封面文章附带的问卷调查里说,有差不多60%的人,会觉得现在的商品和信息实在太多,他们看不过来。那在这60%的人中,有多少在工作中,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参与制造了那些越来越多、不断更新的商品和信息呢?

写到这里,我要聊一聊我的朋友,出现在文章最后的那位广告文案王长乐。

认识王长乐时,他大概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作家或是什么,时不时会动笔写点东西。但在微信自媒体开始起步的时候,因为写得太慢(或者自己太懒),他没有尽早开公号,开了过后也是一个低产写作者,以至于现在公号的粉丝量还属于极小众的水平。

因为喜欢电影,他曾经供职于一家比较有名的电影杂志,但纸媒特别是那种文艺类纸媒的日子甚是艰难,为了生计,他辗转去做了广告。

现在,的确有一些叫得出名字的广告出自王长乐之手,他觉得自己壮志得酬,渐渐对工作越来越游刃有余。但是客户开始要求他们加快脚步。有些时候,即使只要再和同事、客户讨论几次,创意就能更好的事,他不得不将就过去。现在,他还得眼睁睁看着自己和同事辛苦想了一两个月的创意,做出来在受众心中的反响还不如网络大V们发条微博一声吼。

 我想王长乐并不是一个喜欢过速食节奏生活的人,尽管他熬夜时会吃“速食”的代表方面便,但他很钟情不是老换样子的Red Wing,写自己的公号也依旧慢吞吞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不过现实没有照顾到他这方面的喜好。他需要在广告创意上做妥协,需要把“好创意比不过网络大V”当作是见怪不怪的东西,甚至都懒得把它当作和同事闲聊的话题。他需要接受有时候人们对一条好广告的关注时间超不过一周,随后就会被其他信息淹没,还需要看到他所处的行业里多出了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好的作品。但不做这些“需要”还能怎样呢?毕竟工作要继续,生活要继续,整个环境是这样,他觉得自己心里的这些小想法也并没有什么用。

所以他才会说出那样一段话吧——人们很像微信开机图片中那个样子。互联网呈现了一个发光的、看上去更美好更便捷的世界,你与周遭一切的距离都近了,但心里总会有一丝孤独。

什么时候,当我们在感谢这个世界琳琅满目、充满无数可能时,不用再为它带来的信息过载、同质化过多、品质不得已被打折扣所叹息呢?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