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净息差下滑的压力越来越大,存款利率也随之下降,正逐渐由3.0时代转向2.0时代。与此同时,人身险产品的定价利率也可能从最高3.5%降至3.0%。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表示:“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而言,降低利率有利于降低负债成本,确保一定的利差空间和盈利水平。”
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住户存款结束了连续13个月的同比多增,首次出现了回落,减少了1.2万亿元。而居民存款理财则在半年后迎来了止跌回升的态势。根据普益标准行业数据推算,4月份全市场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3月份增加了1.34万亿元。居民存款的减少规模与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的增加相当,均超过了千亿元。
除了股市和理财市场的好转影响外,4月份存款减少还受到季节性因素、居民提前偿还房贷以及存款利率下调等因素的影响。存款的减少反映出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的改善。
那么,在各种理财收益率逐渐降低的背景下,个人和家庭应该如何做好财富管理呢?
5月25日,慧择保险举办了以“2023下半场:新中产如何守护家庭财富?”为主题的线上直播活动,邀请到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招商银行私人银行资深投资顾问兼认证家族办公室顾问毕通,以及北美LOMA高级寿险管理师马云丽,共同探讨财富管理之道。
在财富管理中,家庭财富实际上涉及到管理“资产负债表”。家庭应该如何做好财富管理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呢?
毕通表示:“财富管理的核心是资产配置,资产配置通俗来讲就是以‘闲钱’为中心进行的一种投资安排。用于进行资产配置的钱应该是闲置资金,而不是用于还房贷、交房租、生活开销的钱。在进行资产配置之前,至少要为家庭留足未来半年的生活费。”
在私人银行工作了20多年的毕通认为,资产配置要回归到财富管理的核心,而财富管理应以“人”而不是以“钱”为中心,考虑到不同家庭成员的财务需求,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安排和比例分配。
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她建议家庭从时间和风险偏好两个维度来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时间上,要做好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安排;在风险偏好方面,一方面要了解家庭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风险容忍度”作为决策的依据,以提升资产配置的效果。
在确保收入始终能够覆盖开支方面,毕通提出了“攻守有道”的观点。她认为,大多数人将风险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养老上。
对于养老问题,林江表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由三个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最早起步、发展最充分、保障作用最大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普惠性和政府主导性。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具有自主性、补充性和单位主导性。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短板。
林江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10.5亿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年底累计结余为7.4万亿元。为了应对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组合,如开展财政补贴、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拓宽基本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以及研究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不断夯实和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
个人养老金制度和相关产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林江表示,个人养老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手段。在个人养老金账户进行配置时,毕通个人倾向于不进行过多的计算,而是专注于做好眼前的工作。由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很难准确预测养老储备金。毕通的观点是,既然未来无法预测,就不如不去预测,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确保收入始终能够覆盖家庭开支上。
此外,马云丽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在个人养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业养老保险能够解决个性化养老费用和养老资源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资源相对稀缺,而现在许多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