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贵州时,引用这两句古诗赞叹贵州生态之美。
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
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森林覆盖率达到61.5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这一系列亮眼的成绩,都在诉说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干得很漂亮”。
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于7月12日至13日召开,论坛的宗旨就是更广泛更深入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搭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重要平台,更充分更全面展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守住两条底线,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特殊,主要有高原、山地、丘陵,以及盆地四种地形,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据了全省总面积的92.5%。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地形才造就了贵州绝美的风景。同时,贵州也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88个县市区有69个在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内,有1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站在全人类发展的新高度,开创了全球绿色发展新格局,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绿色画卷,正在“美丽中国”铺陈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寄予厚望,多次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两次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发来贺信,叮嘱贵州“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2015年和今年两次视察贵州时提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今年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推动制度建设 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从2009年开始,贵州省便不遗余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保驾护航。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出台生态扶贫专项制度,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推动公检法配套的环境资源专门机构实现全覆盖;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现所有河流、湖泊、水库河长制全覆盖;率先实现省域内全域取缔网箱养鱼;率先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截至目前,共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评价考核、生态产业发展、司法保障、生态扶贫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率先”,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紧扣中央所赋予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继续探索具有首创意义的制度。在立法有保障,完备制度的有力驱动下,贵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贵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着力实施湿地保护、退耕还湿、退田(圩)还湖、生态补水等保护和修复工程,改善河湖、湿地生态状况。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2020年,全省5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8.2%;全省151个地表水省考核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9.3%,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全省地表水监测断面基本消灭劣V类水体。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截至目前,全省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III类及以上比例达98.0%,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数据闪亮耀眼,变化振奋人心。
发动全民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为了发动全民的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2016年9月,省委常委会议同意设立“贵州生态日”。“生态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载体,对相关地方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生态文明新风尚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现在的贵州,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城市家园,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市民的共识。
2016年,贵州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贵州以“公园省”“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等闻名全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贵州绿色家底逐年厚实,“绿色贵州”“生态贵州”新名片越来越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