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在1-7月份再度新增5万亿,如果算上之前的35万亿地方债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的65万亿城投债,中国地方债的总体规模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大关,如果房地产市场不复苏的话,这种债务规模扩大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将来如何解决这么大的债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性质上说,中国的债务风险已经一点都不比美国小了,中国版的债务货币化也许正在形成,那如何通过货币化的方式来解决债务呢?
首先,要想明白如何解决这超100万亿的地方债务,就得先明白地方债为何会不断增长,甚至是不得不增长。从经济发展模式上说,中国是投资驱动经济的模式,这与西方的消费驱动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之所以选择投资驱动经济的模式,主要是跟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和老百姓收入较低有很大关系,中国没有条件来靠消费驱动经济发展,所以,只能通过基建来实现货币的正常运转。
而要想通过投资驱动经济,就必要保持房地产和基建市场的正向循环,说白了就是只有房价不断上涨,这个投资逻辑才能不断进行下去,只要房价的上涨和居民收入的上涨能够相匹配,那这个模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些“杀鸡取卵”了,仅仅用了30年就走完了他国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极大透支了未来的价格上涨,而居民收入却没有实现相匹配的上涨。
说得更直白点,目前的居民收入已经匹配不了现在的房价了,收入匹配不了房价就意味着房子的赚钱效应会逐渐消失,赚钱效应消失意味着房子的金融属性会大打折扣,地方政府的收入就会下降,城投债的抵押资产就会缩水,进而引发债务违约,为了避免这种短期违约风险,那就只能再次通过发债的方式来借新还旧,进而维持住有价无市的市场,所以,越是经济困难,这种地方债规模可能就增长越快。
其次,既然地方债规模不可避免的持续扩大,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解决呢,按照相关货币理论,也只有将债务货币化才能缓解或者解决这个问题,那如何将债务货币化呢,大致得分为以下三个路径解决:
第一,资产证券化。这里的资产证券化更确切的说是不良资产证券化,具体来说就是将无法变现的背负巨额债务的不良资产进行包装,使其具备在证券市场流通的资格,这样就会将本来由一家或者少数几家机构承担的风险转化为全体股民和基金来承担,所以,我们今后在购买理财和基金的时候,要看清楚底层资产是什么。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可以分担债务,我们从美元的国际化就可以看得出来,由于美元国际化的存在,美国可以将本来由自己承担的债务部分转嫁给他国来承担,如果人民币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国际化,那我们的债务也可以部分转嫁给他国来承担。
第三,货币化淹没债务。熟悉通胀规律的朋友都知道,30年前的一万元看似非常多,但放在现在已经不算什么了,那债务也是一样,现在的债务看似非常多,无法解决,但要是能推到若干年后,那也不算什么了,所以,管理层将很多地方债延长展期了二三十年,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超发货币来淹没债务。
最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要想短期之内直接解决债务风险,那就必须让房地产这个夜壶再出把力,至少房价不能再跌了,因为有太多的信托,银行理财,贷款,税收都是绑定的房地产,只要不再下跌,这些风险就能够控制住,但这需要更多的人来接盘房地产,但实事求是的说,接盘侠已经明显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