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行体系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央妈,三个舅,四个亲儿子,二个干儿子,十二个侄子外甥外加一堆远房的亲戚小跟班。
先来看看央妈,千万不要看现在央妈很风光,在旧社会的时候那可没人待见的,话说在解放时期,由于国民政府,腐败成风,滥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中国的货币制度几乎崩塌,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没法用了。
于是在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就诞生了,开始发行人民币,央妈刚成立的时候会做的事情不多,因为中国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任何事都是按照计划来,缺什么,少什么,国家都是替它算好。
所以,老百姓手头上也没有什么闲钱要存,而各个单位都是由国家按计划来拨款,直接印钞票送给各单位,这时候央妈又没有存款,也没有贷款。
主要就是负债印钱和送钱,顺带把财政部的活也干了,这和现在日进斗金的银行根本就是两码事。
那央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巅峰的呢?
这得先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说起,那就是改革开放,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是央妈成长的第一步。
国家的大机器想要运转好,靠的是每一个单位,单位分两大类,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二是企业,一个是为人民服务,一个是为人民币服务。
机关单位只花钱不赚钱,靠拨款过日子,这叫财政,而企业相对好一些,因为企业能赚钱,央妈把钱借给企业后能赚钱,这叫金融。
以前央妈金融财政一手抓,改革开放后两个必须要分开了。
1978年人民银行和财政分家了,央妈负责往外借钱,财政负责送,各司其职。
这时候央行就只管印钱,往外面借赚利息,而印了一段时间后,央行慌了,自己印钱自己花,总觉得不踏实,因为没有人监控。
于是1983年,央妈认了四个儿子来专门替他管理,然后央妈只管生产人民币,不管存款贷款,其实这四个儿子也存在很久了,但因为各种原因被合并撤销了。
直到1983年,才重新复活,投入央妈的怀抱,这四个儿子就是四大行,四大行分工很明确,中国银行管出国,农业银行管农业,建设银行管盖房子,工商银行管买卖。
央妈负责印钱,四个儿子拿着央妈发的钱去赚钱,基础框架就这样搭起来了。
老百姓日常借钱用钱都是找到了地方,但是有一些特殊的项目有点不一样,他能造福社会,但不赚钱,比如:修地铁,搞基建,这些项目想要通过四个儿子来资助真的很难借得到钱。
于是1993年,央妈又找来了三个舅舅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它们就是:国家开发银行,修铁路就找它,进出口银行,想把东西卖出国外找它,农业发展银行,收粮食找它。
这三个舅舅作为政策性银行,专门为国家战略,根本没想过赚钱,主要是给财政部补缺。
那是不是觉得这四个儿子觉悟太低了,建设国家都不愿意搭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垄断经营,毫无竞争,躺着都能赚钱,这就是混吃等死的日子。
这么混下去可是不行的,所以在1995年,国家对四大银行做出改革,打破专业领域垄断,出国,养猪,盖房子,买卖一起管。
从此以后四个儿子相互竞争,积极性高多了,四个儿子做事积极,后面又有央妈来支持,这么好的条件,想不出人头地都难,于是四大行都混进了世界500强。
央妈还有两个干儿子,分别是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为什么这两个就不是亲生的呢?
因为交通银行身份相比比较复杂,国家没有完全控股,血统不纯正,再看邮储银行,虽然有邮政网络点作为依托,遍布全国乡镇村,但是由于起步太晚,错过了最佳发展的时期。所以也没有混上名分!
说到这,一个央妈,三个舅,六个儿子,大体上说完了,按理国家有这么多银行,应该够用了吧 !可是这一家子都混得不错。
但是管理严格,审批繁琐,每贷一笔款都要调查,审批周期长,所以做小生意很不划算,老百姓再去找他们贷款养猪种粮食都不受待见了。
这所谓,有钱不赚,天下必乱。
于是就有很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看到了这个机会,纷纷出面成立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比起央行一家要灵活多变,适合做中小生意,而且竞争激烈,服务也很好审批简单,放款快,民企更愿意和它们打交道。
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十二家,分别招商,中信,光大等。
另外还有一些是地方性银行,也跟风成立,比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广州银行等,一大堆小跟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