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在几年前,你告诉我德国车打算退出中国的市场,我肯定不会相信这是真的,这明摆着,德国车企不是自找死路吗?然而,这几年,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就连星巴克、麦当劳都已经宣布,要退出俄罗斯市场,逆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到来,有时候都不容我们相不相信,一些很极端的事情都会发生。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提前有所准备,这也就是,今天为什么我要和大家聊,如果德国车企真正退出了中国的市场,会有哪些后果,谁的损失最大,是德国的企业,还是中国,又或者是中国的消费者?这个问题,越往后说,越让人觉得不简单,不信,你听完节目,就知道我说的意思了。
前不久,德国一家媒体发表了一篇名为《德国离不开中国市场吗?》的文章,引发了市场的关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除了描述了德国车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还分析了如果德国车全部退出中国市场之后,会给德国和中国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德国本土,这个文章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可以说,主要争论的观点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尔科夫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如果德国的车企全部退出中国的市场,在很长的时间内,德国车企将遭受巨大打击,但另一种声音则不这么认为,这些人说,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不严重,即便是全面退出中国,短时间内有影响,但几年之后,德国也能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找补回来,对德国企业和德国GDP的影响并不会太大。
事实真的如此吗?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相信有不少收看我节目的朋友,本身就是德国车的车主,德国车技术成熟,品种多样,高端的有奥迪、宝马、奔驰和保时捷,中低端的有大众、捷达等品牌,目前国内的合资车当中,最多的就是德国合资车和日本合资车。德系车技术成熟、工业水平也很高,依靠过硬的质量,在中国消费者当中,一直都很受欢迎,就算是作为世界第一车企的日本丰田,在中国也难以和德系车抗衡。
1983年,德国大众公司跟上海汽车进行合作,生产一款叫桑塔纳的汽车,在当时,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知道,汽车原来还可以这么造,在八十年代,桑塔纳就可以卖到18万人民币的价格,虽然在现在很多人看来,桑塔纳既没有漂亮的外观,也没有豪华的配置,但丝毫不影响这款车,在八九十年代被封为“第一代神车”。
在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也就是几百块,大众车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消费得起的,常常是作为企业、政府公务接待的商用车,如果一个公司有一辆桑塔纳,在当时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在随后的将近40年的时间里,德国车准确拿捏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大众集团陆续在中国推出了宝来、朗逸等车型,可以说是“生产一款,就爆一款”,中国的市场给足了德国车面子。
到2021年,即便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仍然达到了将近340万辆,占到大众汽车在全球销量的将近一半。这一年,德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24.8%,销售的汽车数量达到580万辆,除了大众之外,宝马在中国的销量约为80万辆、奔驰销量约79万辆、奥迪销量约72万辆、保时捷大约是9万辆。要知道,德国这个国家才只有8200多万的人口,在中国销售的德国车,已经占到德国人口数量的7%,就拿保时捷作为例子吧,大家听到中国国内销售了9万辆保时捷可能会觉得很少,但要知道,保时捷这个高端汽车,消费得起的本身就是少数富人,保时捷一年在全球的销售数量才不过30多万辆,在中国国内就销售掉了三分之一,可见,中国市场对于德国车企的重要性。
既然中国市场对德国的车企这么重要,为什么还爆出了“德国车退出中国市场”这样的文章,我搜索了相关的主题进行了查找,结果发现,这完全就是德国当地媒体自己的臆想,既不是德国汽车企业的意思,也不能代表德国政府的想法。然而,无风不起浪,这样的舆论声音既然已经被制造出来了,就说明,在德国当地看来,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关系,在未来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变数,特别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全世界都笼罩在地缘政治冲突的阴影当中,在德国人自己看来,外部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可依靠。
2022年5月23日,美国咖啡行业巨头星巴克宣布退出俄罗斯市场,结束了在俄罗斯15年的品牌运营,在支付完将近2000名俄罗斯员工的工资之后,星巴克在俄罗斯的130家门店,将逐步暂停所有的商业活动。就在星巴克退出俄罗斯之前一周,国际连锁快餐巨头麦当劳也已经刚宣布,决定退出俄罗斯市场。除此之外,包括微软、苹果、壳牌、宜家、保时捷等国际知名企业,已经纷纷宣布,停止在俄罗斯经营,逐步退出俄罗斯市场。
地缘政治冲突对国家间合作带来的影响,不得不引起欧洲方面的重视,特别是,中国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市场,中国可不是俄罗斯,天生谨慎保守的德国人,当然要提前思考,如果一旦有一天,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要进行撤退,对德国的企业会有多大的影响,而其中,对德国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汽车制造业。
德国人的担忧可以理解,但一些德国专家的傲慢恐怕就得不到我们的认同了。德国当地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中国市场对德国车企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便是德国企业全面退出中国,在几年之后,也可以在世界其他的市场当中找到替代,这个观点,就是在是太可笑了。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市场,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现有的市场规模,另一个是未来的市场前景,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失去中国的市场,德国的主流车企都将面临史无前例的灾难。我刚刚已经提到了,就2021年的汽车销售数据来说,以大众汽车为例,在中国的销售数量占到了它在全世界销售数量的约45%,试问,如果大众汽车退出中国市场,他到哪里去寻找下一个新兴市场,是市场已经饱和的美国,还是人口数量有限的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呢?可能连德国专家自己,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看了当前的汽车销售数据,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这里我简单给大家算一笔账。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我们国家的汽车保有量大约是2.8亿辆,按照我们14亿人口来计算,大约一千人口有200台车,人均大概是0.2辆车,这个数量在国际上大概是一个什么水平呢?以美国为例,每一千个美国人,大约有818台汽车,接近人均一辆车了,日本稍微差一点,每一千人也有625辆的汽车保有量,德国自己是631辆,俄罗斯也有363辆,按照这样来换算,美国现在的汽车人均保有量,是我们的四五倍,日本是我们的三倍多。
现在中国人经济条件好了,买得起车的家庭越来越多了,会开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况且,我们国家这几年已经把共同富裕作为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车,开得起车,怎么看,我们未来也能赶上日本人的水平吧,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当中,中国市场依靠中国庞大的人口,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美国、日本乃至欧洲市场都不具备的条件。你总不可能让已经都有了车的美国人,再都去换一辆车开开吧。
德国人不笨,只要是懂得算账的,都能看得出来,中国的市场对于德国企业的重要性,对,我说的是德国企业,不仅仅是德国车企,对他们的上下游,他们的供应商,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简单来说,中国的市场决定了德国汽车行业的未来命运。我们虽然不能理解德国一些媒体和一些所谓专家的傲慢,但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对于德国车企,中国应当有的一个态度,如果愿意合作,中国打开大门欢迎你,但如果你选择退出,只要你想清楚了,中国也不会拦着你,只不过,到时候后果自负。
当然,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也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一旦这些德国车企如果真的有一天退出了中国的市场,对中国的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要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短时间内,不可避免的是,中国国内的制造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以大众汽车为例,大众和上海汽车集团组建了合资公司,在中国销售的大众车,都是在中国本地生产并销售的,用的原材料、供应商大多都是国内的本土企业,一旦合作受到影响,对于国内这些本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来说,等于流失了一个大客户,订单减少了,当然对企业是有冲击的。甚至,有些合资的企业可能会面临工厂关门的后果,这些德国车企在国内雇佣的劳动力,怎么样也都有几十万人,这背后就是几十万的就业和几十万中国家庭的生计问题,我们不能忽视这点。
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损失,我们不能否认德国车的优点和好处,完善和成熟的市场都讲究竞争,欢迎多样化的产品和消费选择,一旦德国车真的有天退出了我们的市场,消费者在买车时,可以选择的车就少了。
但如果把这个事件的影响拉长了看,对中国的企业和经济,也会有一定的好处。现在没有人敢小看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业了,合资车、进口车尽管在国内仍然有市场,但现在国产车的销售规模已经越来越大,在国内市场当中,占有率最高的已经是国产车,自主品牌的车企从无到有,加上现在国产车企的技术日渐成熟,已经逐渐可以和国外品牌进行抗衡,如果德国车企真的哪一天想不通了退出了中国的市场,那么,这么大的市场份额,将成为国内本土车企分享的大蛋糕,将直接对中国车企的发展产生利好。
讲到这里,我简单地做个总结,德国媒体讨论“德国车企退出中国”这个话题,背后可能受到了国际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这是他们杞人忧天的行为,不是德国车企的意思,更不是德国政府的态度,大家不要过分担心。
但回到这个问题本身,根本来说,中国和德国的合作是互利互惠,互相依存的,中国这么大的市场,离开中国,德国车企不会马上死,但也就失去了未来,中国古代哲学里历来就有“以和为贵”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欢迎德国人来合作,但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们也并不担心,中国车企的崛起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任何国家的车企退出中国企业,最终的结果都只是放弃自己手里的蛋糕,加快中国车企崛起的进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