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房价不跌,这届业主可真是太拼了。
他们制定三年涨价计划,指导小区所有房子的挂牌价。
他们自筹改造外立面,为的是以后跟隔壁小区竞争,能站到天花板的顶端。
这些行为看起来有些激进,但抛开房价原因,体现的更多是业主对于房屋折旧的担心,毕竟随着时间推移,房子必然会越来越破旧,当然也卖不了好价钱。
众所周知,我国建筑的设计寿命大约是50年,但房子的管道、电线,以及外立面支撑不了这么久,即使物业维护还不错,绿化很成熟,因为房龄增加,很多住宅在20-30年左右已经很破旧,居住品质大大减低。
目前,我国全面减少了拆迁和棚改,转而大规模改造老旧小区,如果是小高层住宅,老旧之后大可不必担心,通过翻新和修复基本就能延长使用寿命。
棘手的问题是,各地开发商都乐于建设高层住宅,虽然能容纳更多的住客赚更多的钱,但建筑结构更复杂日常管理维护费用更高,也是事实。
数据显示,住房商品化20年来,我国已建成约35万栋高8层以上、超过24米的高层建筑,其中约24万栋是高层住宅,住宅占比达到68%。这些高楼能坚持“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吗?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个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
高层住宅,已经无法逃脱沉沦的宿命。
港媒报道,3月2日晚11时许,香港尖沙咀一幢正在兴建中的40层超高大厦发生火情,火势蔓延加上风势强劲,导致周边至少6栋大楼遭受波及,火势直至3日8时才大致被救熄。这也将高层住宅的缺陷暴露无遗:
第一个就是安全隐患大,救援难度高。按照国际案例,高层房的消防问题是世界难题,本质原因是救援设备无法满足需求,国内常见的云梯车一般高度都在50米左右,如果超过20层(差不多60米高)时,救援设备的高度就达不到,此外据广东消防介绍,消防云梯车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比如极易受风速影响,对路面的宽度也有要求。再加上建筑内部结构复杂:楼层多、面积大、人员多,极大增加了救援的困难程度。
第二个就是公共设备的依赖度高。以电梯为例,对于15楼以上住户,每户每天花在电梯里的时间可能不会低于20分钟,遇到早晚高峰,电梯都挤满了人,甚至有人怕赶不上电梯,选择先上再下。
确实,新交付的小区电梯一年也不会坏一次,再加上物业保养及时,很少会出故障,但随着时间推移,电梯使用频率增加,此后的故障率将大大提高。此外还涉及到电梯使用寿命到期要更换的问题,可不少物业的维护宗旨是“不坏不修,不坏不保”,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这两个缺陷其实是当下普遍认识到的高层房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更会不断放大这些问题,让业主遇上新麻烦。
比如,老化严重维修成本高、维修基金不够用
确实,房产交付前,业主是需要交一笔钱,用于公共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但高层住宅与低层不同,随着小区变老,电梯、水电管道、墙体等等都可能,维修成本高改造难度也大,仅靠公维金其实根本不够用。
比如,毫无居住舒适度可言
其实一旦房子的居住年限增加后,居住舒适度都会不断减弱,有人搬出去就有新的人入住,人员流动性大,且每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嘈杂的环境下难免会使人心情烦躁。
拆掉还是改造?高层住宅未来大概率是一个无解难题
国家早已意识到高层房存在的问题,于2020年4月发布通知,明确将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此后在2021年,再次出台政策限制县城六层以上和城市三十三层以上的高楼建设。同时各地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
结合前不久公布的全国6亿栋房屋的数据,我们可否这么认为,全国房市已经出现住房过剩局面,否则怎么会出现“限高令”呢?与此同时,放眼各个中小城市,土地拍卖基本都有明确的限高要求,比较常见的是限高80米。总而言之,高楼建得越高,不见的发展会越好,反而还会加重改造成本,更没有开发商愿意花大价钱去拆迁,长久以往反而会堆积一系列民生与社会问题。
房说君有话说,今天的高层住宅,可能走完上述的情节并不需要70年,甚至一些2000年左右建设的小区,目前已经陷入外立面破旧掉落,楼道阴暗潮湿,小区管理差的恶性循环中,在当前各个省份在真金白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还是那句话,建议有想要买房的家庭,在预算充足的前提下,尽量去多体验一下,把担心的情况都摸清楚,免得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