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2023年以来,美元的国际支付占比显著上升,达到46%,而欧元却大幅下滑至24%。这种单边上涨和下跌趋势引发了关于人民币是否遭受到相似命运的担忧。这里将深入分析这一情况,探讨美元和欧元的国际支付占比波动背后的原因,以及人民币在这一格局中的地位。
一、美元占比不断上升
美元的国际支付占比持续上升。这一趋势是如何形成的?俄乌冲突的爆发似乎是其中的导火索。我们知道,美元在加息周期时需要吸引海外资金回流,而为了加速这一回流过程,美国常常在全球某个地区制造紧张局势。欧洲作为一个经济规模庞大的地区,很可能成为美国收割的目标之一。所以,美元的占比上升可能受到了对欧洲的影响。
二、欧元占比大幅下滑
欧元的国际支付占比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俄乌冲突的影响。俄罗斯受到制裁后,开始要求使用卢布、人民币或黄金支付能源资源等货款,不再依赖美元。这限制了欧元的国际流通范围。同时,由于欧洲在购买能源方面出现了问题,美国开始向欧洲高价销售资源,这需要使用美元支付,进一步减少了欧元的支付流通。
三、欧洲经济疲弱
欧洲经济的疲弱也是欧元国际支付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后,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降。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常与美元紧密相关,跟随美元加息,但加息幅度通常不低于美元。欧元区的货币规模远不及美元,经济体量相对较小,使其在加息周期中更易受到损害。
四、货币强弱取决于经济实力
货币的强弱本质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美国通过多方面手段,吸引资金流入,同时紧盯外汇市场,保持美元的相对强势。但中国的资产价格并未出现高位泡沫,与欧洲相比,中国并未受到相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人民币虽然存在被美元收割的迹象,但其国际支付占比已有所提高。此外,中国的外汇流通受到严格管制,限制了外资的做空行为。因此,尽管人民币可能面临收割风险,但其根基尚未动摇。
尽管美元和欧元的国际支付占比发生了明显波动,人民币似乎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收割。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而且存在一定的控制机制。在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经济韧性和外汇管制对于维护人民币地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