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率领淮军前往上海,却受人轻视,于是派人撰写军歌
李鸿章创造了 “怀君 “一词,或多或少有 “取 “的意思。
咸丰十年(1860 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直逼苏杭。苏杭的贵族和地主纷纷逃往上海。然而,上海的局势非常危险,迟早会被太平军攻破。无奈之下,上海贵族派钱鼎铭等人前往安庆,请求曾国藩派兵救援。
曾国藩
曾国藩原本打算派曾国荃前往上海,但曾国荃当时正在围攻天京,不愿 “添水烧锅”,拒绝了曾国藩的提议。曾国藩退兵后,去找湘军总兵陈士杰,请他派兵增援上海。陈士杰麾下有一支 4000 多人的光武军,战斗力很强,是理想的人选,但陈士杰是养子,不肯离开湖南,以母亲年迈为由婉拒去上海。
李鸿章
于是,几乎在一夜之间,一个白面无须、手无缚鸡之力的寄生书生成了一支庞大军队的主帅–淮军。我们不知道这是运气不好,还是李鸿章个人的好运气。
怀庆初年,李鸿章在安庆经过短期培训后,从安庆登上商船,顺长江而下,顺利抵达上海。当李鸿章渡过天静河时,他害怕激起太平军的进攻。幸运的是,商船上的太平军没有理会他们,让他们从眼前逃走了。淮军一路畅通无阻地到达上海。
当时的上海,号称 “远东第一大都会”,是中国最繁华富庶的城市。衣着简陋、武器简陋、手帕包裹的淮军进入上海,就像大象进了玻璃器皿店,自然吸引了所有上海人的目光。无论是洋军中的外国人,还是本地的清军,都看不起这群 “乡巴佬”,或明或暗地嘲笑他们。
淮军
普通商人更担心淮军军纪败坏。
曾国藩在建设湘军时遵循 “选士带农 “的原则,即 “选士带兵,兵则山中朴农”,将领中很大一部分是文人,来源比较纯正可靠。李鸿章则不同。为了快速建军,一方面同化了原有训练的阶级集团,另一方面同化了大量散兵游勇的清军、太平军的将领和士兵,甚至还有土匪和俘虏,来源比较复杂,可谓鱼龙混杂,半正半邪。所以李鸿章的怀军军纪远不如曾国藩的湘军。
当然,李鸿章和他的将领们不会置之不理,面对外国军械师的嘲笑和商人的担忧,他们会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加以改进,尤其是端正军纪。 其中之一就是谱写军歌,确保军纪严明。
这首战歌出自周胜波的胜字营。
淮军
三支军队正在聆听我向你们传授 “英勇十绝”。
首先,不要加入兄弟会,这是斩首之罪;三五成群,混杂在一起,就会被抛入网中。
第二,不愁吃不愁穿,不违抗军令;加薪不容易,落后一点也不要生气。
第三,不要抱怨。”我带兵多年,冷了给你缝衣服,病了给你捐钱。
第四,不要走出营地,让她无所事事地在乡间游荡;通奸和抢劫是大罪,你的妻子能忍心服从吗?
如果不抽别人的烟,就会上瘾,就会惹祸上身,就会眼泪鼻涕直流,就会面黄肌瘦,就会不开心。
第六,不要贪图琼浆和赌博,琼浆和赌博都会吃亏,好琼浆会有梅花伤,长期赌博会输。
第七技要慎用,枪刀要重用,洋枪要磨利,以免在战斗中引起恐慌。
第八位同志是和解,不必为小事争吵,只要你肯让步,我也肯让步,大家就能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第九,货不惊人死不休,公平交易;商人其实也是暴发户,何必误导大家呢?
第十,要学会礼让,满足官府的需要,避让道路;要早晚班站营,第一次迎接官庐。
这十条 “妙诀 “相当于军队中的十条禁令。第一,严禁成立格鲁派。格鲁派是清朝末年活动于长江流域的一个秘密团体,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续成、李世贤潜入湘军,派人成立兄弟会,解散了湘军的战斗力。对于这种现象,李鸿章早就有所察觉,并竭力防止其在淮军中出现。
长老会市政厅入口
第二条规定是严禁克扣军饷。淮军不像湘军那样是国家武装力量,他们的粮饷不是由清廷提供,而是依靠地方政府增加的关税。战争期间,地方关税很不稳定,拖欠军饷是常有的事。就连曾国藩的湘军也经常拖欠军饷。李鸿章希望徽军官兵能够理解加饷的问题,避免加饷,从而提前为官兵打好预防针。
其他诸如 “黄赌毒 “之类的严禁,都是旧军队,容易沾染邪气。曾国藩在创作《湘军歌》时,也有类似的禁令:”禁烟赌,禁高声。奸淫掳掠必斩,巡查命令必究”。第九条 “老实买货”,《湘军歌》中没有。淮军进入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能遇到了特殊情况。
晚清上海
最后一点是 “礼仪训练”,要求回族官兵尊重官场礼仪,对地方官员和上级要有礼貌,不能像未开化的野蛮人一样。
胜字营军歌》出台后,胜字营的军纪大为加强,并推广到其他各营,成为淮军的总方针。此后,淮军军纪好转,士气高涨,屡战屡胜,武器装备也换成了洋枪洋炮,战斗力甚至超过了湘军,与洋炮不相上下,逐渐改变了洋炮对他们的看法。
随后,淮军与洋枪队并肩作战,将太平军赶出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