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策划的“败仗”,揭开皇太极谋求“南面独坐”的序幕。
明崇祯三年、金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国师 “孙承宗率山西总兵祖大寿出征,山东总兵在杨绍基等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组织军队开始集结于 “绩溪之变”。在 “绩溪之变 “中,金朝攻占并控制了 “永平四城”,即永平、遵化、滦州、迁安等四城。
后金军主将、”四大贝勒 “之二贝勒阿敏仅以一万多人的兵力坚守 “永平四城”,面对数万明军的怒火,他决定逃出城去,将城池交给皇太极,并在前一天出城时下令屠杀和劫掠。皇太极任命白杨子为永平知府,阿敏也处死了一批汉族大臣。
最终,明军顺利攻下 “永平四城”。孙承宗之后,马世龙命祖大寿追击阿敏,祖大寿先在冷口关大败金军,后在关外红罗山设伏断金军后路,再次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结果,”永平四城 “全部解放,金朝在关内的据点全部被消灭,明朝当局称这次战役为 “遵永大捷”。
随着 “遵永大捷 “的取得,”十日同盟 “宣告彻底结束,京畿地区的威胁也随之消失。因此,崇祯皇帝祭祀祖先,以 “庆贺 “明朝的存亡。
作为 “遵义大捷 “的崇祯一方,喜悦之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赶走了敌人,化解了危机,也终于结束了半年多的不眠之夜。作为战败方,皇太极也保持着 “喜悦 “的心情,因为 “永平四城 “的失守,让他有机会摆脱政敌,从而 “开辟 “南方 “一席之地”,迈出独掌朝政的第一步。
而通过前后发生的事件,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是皇太极为了扳倒他的 “兄长贝勒 “阿敏而做的,也是他蓄谋已久的 “阴谋”。
让阿敏保护永平,皇太极有很大的 “借刀杀人 “嫌疑。
后金天聪三年(1628年),皇太极亲自考核八大营主力阶段的蒙古部落,绕过袁崇焕,镇守关宁锦龙井关防线,段口入关,一路烧杀抢掠,最后围攻北京城,再回师战斗部遍布京城,历时半年,史称 “蓟川之变”!这一天被称为 “蓟川之变”。
“益变”,黄氏太极可谓硕果累累。
一方面,明朝都城的陷落大大缓解了金朝后期的灾难性危机。
皇太极选择绕道山海关进入明朝,其主要目的是掠夺。据《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连年的自然灾害让当时的后金生存状况极为堪忧。
“那年饥荒,一斗米值八两银;银子便宜银子贵,盗贼多如牛毛”。
一年前,皇太极在朝鲜进行了一番劫掠,但这还不够,皇太极紧随宁锦出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也是宁锦没有解除危机的原因。因此,皇太极利用林丹 “西进权 “空出的战略通道,这次 “冒险 “南下,开启了新一轮的劫掠,以化解内部危机。
另一方面,皇太极的军事行动已经让明朝损失惨重。
通过这次军事行动,皇太极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并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晋军野战作为政治家战略的优势。
在此期间,袁崇焕被囚禁崇祯,祖大寿广宁程度军愤,险些酿成大祸,满桂、赵瑞蛟、刘兴祚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战死沙场,明朝的军事实力再次遭受重大打击。
更为严重的是,”蓟蓟之乱 “彻底暴露了明朝在蓟县防线上的漏洞,当八旗铁骑五次攻破南关时,明朝北面被打得溃不成军,城池被毁,财物牲畜被掠夺无数,损失居民超过一千万,大大加速了明朝的覆灭进程。
然而,明军在孙承宗的指挥和控制下,逐渐稳住战线并发起反击。
西线山西总兵马世龙集结,逐步与东线孙承宗形成声东击西之势,平定后返回战场,开始接应祖大寿指挥的关宁军进军,计划封锁皇太极起兵通道,之后将晋军困于山海关。
然而,由于马世龙与祖大寿的军队断了联系,不断由东向西,再加上皇太极制造的诡计,最终金军还是节节败退,顺利出了通道,这样,只有济尔哈朗带兵防守阿巴泰的 “永平四镇”。而盛京归来的皇太极,命二贝勒阿敏、代善之子索额图等,率兵一万余人与济尔哈朗共同防守。
阿明现在是永平前线的 “最高指挥官”。
但目前,”永平四城 “对阿明来说是个 “烫手山芋”。
其一,对于当时的后金来说,”永平四镇 “是一块类似于今天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 “飞地”,无论是兵员、粮食、物资都十分不利,甚至遇到突发情况都难以解决。可谓高不可攀。
其次,”永平四镇 “地处明朝都城,在此之前,永平还是辽东地区饷司的总部所在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永平四镇 “一日不能解放,崇祯就不能一夜睡好觉。因此,明朝组织军队收复 “永平四镇 “只是时间问题。
其三,阿敏麾下的军队不足两万人,分兵四城,既要守城,又要平定暴乱和叛乱,原有的兵力捉襟见肘。此时,马世龙、祖大寿等人率领的明军聚集在一起,人数远达六万多人,手持重兵攻城,这样的对手一定是善于地面作战,但不善于守城的金军很难抵挡。
虽然阿敏竭力加强对 “永平四城 “的控制和防御,但孙承宗并不打算让战争局势继续下去。于是,天聪四年(1630 年)五月,孙承宗开始重建 “永平四城”。
阿敏的出逃为皇太极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理由和借口。
孙承宗首先从滦州收复了 “永平四城”。
明军依靠优势火器,在击败金国守将纳木泰后,迅速攻占滦州,导致明军被封锁,最后只有几十人逃回永平。
明军攻滦州时,阿敏选择了 “见死不救”,但他有能力阻止明军救滦州。滦州失守后,只有干安能将百姓转移到永平城,对于遵化阿敏来说就更像那么回事了,他干脆决定放弃,从始至终都没有再为自己的想法做什么。
攻占滦州后,孙承宗命令祖大寿等人继续向永平进军。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装备有大炮和其他攻城器械的明军,额敏只有三个选择:投降、战死或逃跑。
但在这种情况下,阿敏决定捍卫自己的权力,出城逃走,并不顾舒科特等人的恐吓,下令在城中大开杀戒,连白岗嘴等一批投降金朝的汉族官员也被处死。
这是旧满洲档案。
朕命三卫,从遵化、永平、滦州、迁安给朕每头牛放二十名士兵,士兵人数要比以前多,朕命大臣阿敏贝勒、硕托塔格和总兵。明军攻打滦州时,大战持续了三天,明军开炮,打烂了两个城楼的烟囱,城楼被火药烧毁,这期间我军逃了一点,这期间明军骑着马从坍塌的城楼上跑了,我军再战,继续破坏。城寨被破,大臣等人不退反进,先兵出城。士卒闻诸将自藏身处出,或四、五十人为一队,或一、三十人为一队,急奔永平。明兵还在往外跑,到处阻挡我军;他们要杀,但伤病员不肯出来。在永平,阿敏贝勒、硕托塔格,他们不见敌形,即不从敌境发矢,即以降发杀永平,镇迁安,留驻天撒四镇,宁不回军。这并非贝勒的从政之念,也非汗臣与贝勒之力。汗噶欣低估了众人。当国之痛,慎之又慎。
这段文字除了描述阿敏放弃 “永平四城 “并下令屠城掠夺之外,还表明了整个晚晋王朝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永平四城 “是 “四大天城”,地位极高。阿敏不战而走,无疑是违背天意和祖宗的可耻行为,罪当处死。
至于皇太极,除了 “公羞 “之外,公众对阿敏的 “冒犯 “也是怒不可遏:
“珍视明朝的金银珠宝、闪亮丝绸、蟒蛇和跛足妇女,却嫌弃我们的士兵廉价”。
在皇太极 “国不痛惕 “的督促下,八营的宗室贵族和将领们也轮番上阵,否认阿敏的罪责。
于是,在皇太极的庇护下,对阿敏的清算开始了。
阿门,这黄太吉变成了 “独坐江南”,首先就失去了目标。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尔哈赤去世,按照此前确立的 “八和硕贝勒共治 “制度,经过协商和选举,皇太极登基,成为汗后金。
而此时,后金朝堂上,”四大贝勒 “掌管国家大政,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皇太极同为 “南面同座,题为祝贺”,国家大事也是 “四大贝勒 “共同商议决定。这一时期的后金政权,俨然就是 “四大贝勒”。
正所谓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太极要 “独坐江南”,他要独掌朝政,为此他要推翻其他三大贝勒,而皇太极是第一个击中目标的阿门。
首先,因为阿明是最远的血亲。
代善和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有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的弟弟是舒尔哈齐的儿子,因此血缘关系最远,势力背景也最弱。
第二,阿明偏执、粗鲁、不受欢迎。
且不说与其他八员大将的关系,即便是与济尔哈朗、寨桑和他们同父异母的兄弟,也与阿敏的关系十分恶劣。以至于阿敏不仅没有因为永平弃暗投明、皇太极议罪而开口为自己辩护,而且济尔哈朗和阿敏的一帮兄弟也纷纷谴责阿敏,认为阿敏罪有应得。
阿明本人问题多多,犯过的错误远不止这些。
天聪元年(1627 年),皇太极组织阿敏率军进攻朝鲜。阿敏率领八营铁骑,瞬间越过朝鲜半岛,攻占平壤,俘虏当时的朝鲜国王李倧,逃到觉华岛,被迫与后金签订 “江都之盟”。
在此期间,阿敏试图封锁该地区,宣布该地区为其所有,然后统治朝鲜。虽然这个 “危险 “的想法说服了济尔哈朗,但阿敏还是命令军队占领该地区三天后才离开。他最初签订了和约,但阿敏的霸道行为引起了李倧的极大愤怒,皇太极试图重新组建朝鲜的计划失败了,朝鲜继续与明朝站在同一阵线上。此时的皇太极虽然没有惩罚阿敏,但对他非常不满。
在随后的宁锦战争和征服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的过程中,阿敏与皇太极多次公开对立,质疑皇太极的军事行动,使皇太极难以下台。
可以说,阿敏放弃永平,下令屠城,给了皇太极一个绝好的 “机会”。
阿敏不战而走,皇太极的谴责,以及这篇文章彻底调动了宗室贵族乃至上下党羽对于八旗阿敏的谴责之声,阿敏有百口莫辩。
于是,在皇太极的命令下,岳托的儿子背诵了 “十六大罪状”,阿敏开始了为期十年的牢狱之灾,被剥夺了所有财产和民部,皇太极的正蓝旗也移交给了济尔哈朗。至此,阿敏的势力彻底消失。
在阿敏的 “十六条罪状 “中,除了离开永平下令屠城抢掠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之外,前朝追求自给自足的傲慢模式是比较严重的 “罪状”,其他的则是公然忤逆最高领袖的协议和公开对抗皇太极,只能归结为阿敏和皇太极等人的 “个人恩怨”。
皇太极这次之所以新仇旧恨都一起算,无疑是因为阿敏的言行举止非常一致,充分利用上下八旗的愤怒群情把阿敏拖入深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在此之前,皇太极知道形势在恶化,孙承宗指挥控制明军组织了有效的反击,他自己疲惫不堪,担心逃跑,但同时让阿敏率领数量非常有限的部队换防,并没有派兵支持,这就有了非常厉害的 “借刀杀人!”后果。
因此,从皇太极下令阿敏入关的那一刻起,阿敏的结局和命运就已预示,这一切都成了皇太极蓄谋已久的 “阴谋”,目的是推翻政敌,从而巩固大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