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清廉事迹:令人感动至深
宋仁宗嘉佑三年,御史包拯过六十大寿(59 岁)。 在原住民眼中,60 岁的生日非常重要,一般要大摆宴席,祝福亲朋好友生活幸福。然而,包拯的生日却非常不吉利。
六年前,他唯一的儿子包拯不幸去世,留下了几个月大的婴儿包文秀。晚年丧子,包拯强忍悲痛,将小孙子藏了起来。不幸的是,五年后,在包拯六十大寿的前一年,五岁的包文秀英年早逝,包家的最后一脉就此断绝。
五年间,他唯一的儿子和孙子相继离世,包先生一生清廉,欲哭无泪。虽然他可以庆祝自己的 60 岁生日,但他已经没有了过生日的心情。
儿媳崔氏决心为公公举办寿宴,这让包拯心里暖暖的。这个崔氏是真宗朝宰相吕蒙正的孙子,博学贤良。包拯和包文福死后,包拯不忍心儿媳守寡,便劝崔氏趁年轻改嫁。崔氏拒绝了,但她想尽孝道,不肯离开包拯的门。
包拯不忍拒绝新娘的好意。但是,包拯又怎么会想不到崔氏会在宴席上给这对新人一个大大的惊喜呢?
席间,崔氏突然抱起一个不足周岁的小男孩,跪在包拯面前说:”这孩子是您老的骨肉:这孩子是您老的骨肉,我的小叔叔!
一句话把包拯震住了,他几乎坐不住了,瞬间愣住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幸运的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很了解自己的丈夫,在她的审问下,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事情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原来,董女士并不是包青天真正的妻子。不幸的是,宝庆的正妻姓李,死得早,董女士是宝庆的继任者。董夫人嫁给宝庆时,按照习俗纳了一个妾。所谓妾,通常是指少奶奶婚前的贴身丫鬟,或者是宗族中的姐妹,当少奶奶到夫家时,可以作为男主人的妾陪伴在少奶奶身边。
董夫人娶了一个姓孙的小妾,原本是她的贴身丫鬟。几年后,孙氏不知做错了什么事,这让包拯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将孙氏赶出了包家庄园,送回了娘家。当时,包拯并不知道孙氏已经怀孕。
崔氏是知道这件事的,一方面,她怕太监生气,不敢吭声;另一方面,丈夫死了,孙氏怀着太监唯一的骨血,她放心不下。于是崔氏瞒着太监,心平气和地让人继续给孙家送米送菜,又招人服侍孙氏。
不久,孙氏生了一个儿子。在此期间,崔氏唯一的儿子鲍文甫不幸去世。这位伟大的女性并没有因为失去丈夫和儿子而伤心,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刚出生的小姑子。
然后,她带着孩子,偷偷溜进自己的房间,在公公的生日聚会上接受了现实。
包拯一时间泪流满面,他没想到上天会如此眷顾他,在他遭受丧子丧孙的巨大打击后,还给他生了一个小儿子。
包拯给孩子取名包羚。”羚 “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意为 “延伸”,包拯的意思很明确:这个孩子延续了包家的血脉。唯一让包拯遗憾的是,他年事已高,时日无多。四年后,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病逝,小包公郝廷才五岁。
鉴于包拯的名声,宋仁宗亲自前来吊唁。宋仁宗到包拯家里一看,包拯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不像纯代枢密使(枢密使是高官家里的副宰相,家里唯一的男丁只有五岁。
宋仁宗决定以包椒为相,以寿泰常羲为祝。这两个官职属于从九品,在宫中级别较低,由皇室出钱。宋仁宗当然要多给包家一点生活费。守孝期满后,宋仁宗把毛笔和大理寺成公郎的鉴定师都给了包拯,并把他提升为正八品的官职,这和包拯入仕时的起点是一样的。
从这一年起,崔氏为宝盈请了一位老师,取名宝寿。一年后,他的嫡母董氏去世。
鲍寿是个不幸的人,自幼失去父母。鲍寿也是幸运的,他得到了父亲尹德的庇护,从皇帝到地方官府,再到父亲生前的亲朋好友,大家都向鲍家伸出了温暖之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最让他感到温暖的是有一个好嫂子–崔家的大嫂,她就像母亲一样,亲手把他带大。
此时,我们才知道,包拯如何被寡嫂抚养长大、如何称嫂子为嫂子的民间故事,是发生在包拯儿子身上的真实故事。
宋哲宗绍圣元年,崔氏病逝,享年六十二岁,保寿从州狱中回到家中,以对待母亲的礼节安葬了崔氏。
他在包绶的教导下长大,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格,虽然官职不高,处处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俨然包青天转世。
四年后,宋徽宗年间,四十八岁的鲍寿被任命为潭州通判。他离开汝阳时,乡亲们扶老携幼护送他,并送上祝福:”乡亲们希望他比他父亲更上一层楼,当上宰相。
然而,一向身体健康的鲍寿却在赴会途中突然病倒,死在离黄州十里的船上。
包拯的行囊里,除了官书,”来日不发”!原来,疾病和饥饿是他的死因!
鲍寿的死在城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人都说 “好人死了真让人伤心”。由于家境贫寒,鲍寿的灵柩直到十一年后的徽宗六年才运回家乡,与妻子文氏合葬。
胡适说:”包拯是箭头的标志。在古代史书或民间传说中,有许多充满想象力的越狱故事,由于人们不知道这些故事从何而来,所以这些故事很容易坍塌成一两个人的故事。在这些神探中,宋朝的包拯不知为何被人们选中,成为许多不寻常越狱案件中的箭头人物。”
是的,包拯是在民间传说,远非史实形象,但 “束箭 “的由来绝非空穴来风,思之,岂非民意?这难道不是民族精神的呼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