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性基金的重要收入来源。所有收入上缴地方国库,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据公开资料显示,土地出让金在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所占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甚至超过了90%。
这对地方财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地方政府必须尽快改变他们的发展理念,”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朱道林说。通过卖地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通过经济创新发展新经济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地方政府来说,过渡越快越好。
土地的市场需求必然会直接受到实体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因此土地流转规模在不同时期出现波动是正常的。此外,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对土地的需求也相应下降。此外,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建设用地需求也在下降。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地流转规模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朱道林说。东吴大学王建法学院副院长程学阳持类似观点。“偶然的原因是疫情影响了很多城市管理部门的运营,使得房企线下开工困难,影响了市场信心。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接近饱和。受访学者认为,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这意味着即使在城市化的后期,土地出让金仍然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远远超过税收。对于地方土地依赖的惯性,同时,土地出让金支持了中国数百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但随着城市化和土地开发的放缓,“这种模式的许多潜在问题正在积累,土地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将难以持续。”
朱道林对此表示赞同,“城市土地是有限的,地方政府不可能总有土地可以卖;即使有土地可以卖,也要看土地的需求方,即是否有。有些人愿意买;而且,土地市场总是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观点呼吁地方政府进行经济转型,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指出土地财政潜在的负面影响。然而,这些呼吁收效甚微。在过去的十年里,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从2013年的近60%上升到2021年的90%以上。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态度一直是‘收入还好’、‘生活还好’,因此缺乏改革的动力和必要性,”程说。这些改革是由危机驱动的,“不给钱”作为激励措施可以极大地改变地方政府敷衍了事的态度。
收紧并摆脱路径依赖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力与权力不平等,扩大收入来源迫在眉睫。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相关收入的快速增长,在既得利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增加。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他们专注于追求眼前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