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季度,受益于政策层面利好的不断发酵,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中指院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50个代表城市住宅月均成交约31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近五成,绝对量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全国库存大幅下降。 品牌房企在一季度采取积极营销策略抢滩跑量,销售业绩大幅提升,较去年同期增加83%,拿地信心恢复,20家代表房企拿地金额增幅同比超六成,龙头企业布局集中向二线转移。 品牌房企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大涨8成 一季度品牌房企销售业绩大幅增长。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10家品牌房企2016年一季度累计总销售额达到338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83.0%,连续第四个季度同比提高,且增长幅度创下新高。具体来看,10家品牌房企销售金额增幅逐月扩大,其中3月销售金额同比增幅达到127.4%。
整合房企一季度销售数据,万科一季度累计实现销售金额752.4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3月实现销售金额336.1亿元,同比增长128%,单月销售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保利地产一季度实现签约金额451.25亿元,同比增长131.35%。 中指院分析认为,房企销售额增长主要原因基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房地产政策面“去库存”导向下,中央降首付和降税费政策有效刺激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房企销售策略的改变,在市场较好的情况下把握主流产品类型,加速推盘销售,加快周转,并适当调整价格,使整体销售金额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房企拿地面积同比增35.3% 二线城市布局加速 一线城市早已上演的“地王”戏码,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同时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而在各地去库存新政出台之后的土地市场表现,从各大城市的推地计划来看,房企优质地块的“争夺”仍会继续上演。 中指院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20家代表企业累计拿地2663万平方米(按规划建筑面积计算,下同)同比增长35.3%,继续呈回暖态势;累计拿地金额为988亿元,同比增长6.8%。具体来看,1月房企拿地规模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2、3月随着一二线城市市场的走热,房企拿地节奏有所加快,加之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影响,规模增长较为明显,其中3月份20家代表房企累计拿地825.2万平米,同比大幅增长57.1%,拿地金额增幅同比超六成,品牌企业拿地信心逐渐恢复。 近日来,包括上海、深圳、武汉等城市在内的全国一二线城市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基调基本上是信贷收紧、严格限购条件,加上两会传递出来的“因城施策”信号,不少品牌房企选择一线城市跑量,加紧布局二线的发展战略。 万科公告显示,3月公司在南京等二线城市共获得16个项目,拿地建筑面积超过销售建筑面积。泰禾集团4月初以30.4亿元竞得苏州两块城镇住宅用地……尽管热点城市市场风险较低吸引房企目光,但由于优质地块资源较少竞争激烈,使得热点地块溢价率高企,楼面价上涨,品牌房企拿地支出同比持续增加。 房企整合行业集中 大型房企兼并重组趋势显现 3月13日万科宣布深圳地铁拟向其注入资产。万科签署合作备忘录,拟采取以向深圳市地铁集团新发行股份为主,如有差额以现金补足的方式收购深圳市地铁集团下属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400-600亿元之间。 3月14日,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及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双双正式发布公告宣布,中信股份同意将若干在中国住宅地产项目中的权益出售予中海地产,最终对价的金额预计为人民币310亿元。 据了解,一季度中海与中建合并、招商系重组、绿地与金丰投资的重组已经完成,中交系整合正在进行中,保利系、上实系、中粮系、新城系等地产重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国指数研究院11日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房地产快速增长期的结束,房地产企业的分化愈发明显,房地产行业的格局面临重构。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首次公开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意图创造良性的行业整合环境,促使部分中小房企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完成行业重组,未来行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的市场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增速已经呈现出下滑趋势,此时,房地产行业将呈现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