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一边撤牌 一边扩张 国际酒店品牌能否跑赢市场?

发稿时间:2018-06-12 13:42:51 来源:财经界综合

  近日,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再次挂牌出售旗下的金融街国际酒店。这让这个曾因洲际酒店集团撤牌备受关注的酒店再次回归大众视野。今年年初,洲际酒店集团因为合同到期,正式退出北京金融街洲际酒店管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最早一批管理合同的到期,国际酒店品牌在中国的发展确实迎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时间节点。

  撤牌易主持续上演 国际酒店品牌管理模式被质疑

  回顾2018年至今为止的酒店行业大事件,国际酒店品牌(被)撤牌肯定位于其列。在2018年1月1日,上海希尔顿酒店撤牌,更名为上海静安昆仑大酒店后,由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首选酒店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成为锦江集团自己开发、管理、培养品牌的五星级酒店。同日,原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将正式换牌,更名为北京万达文华酒店。自国际酒店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国际酒店管理品牌与中国业主相爱相杀的戏码就一直上演,但是近年来却愈演愈烈。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05年-2018年,国际酒店品牌撤牌事件共35起,其中不乏希尔顿、洲际等外资高星酒店品牌。近年来,在国内一线城市它们不断上演“撤退”的戏码。曾经“五星级酒店+超甲写字楼”的高端城市综合体 “标配”也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业内开始探讨 “中国业主+外国管理团队”管理模式是否适合现在中国酒店市场的发展。

  极富时代烙印的合作模式成两者关系破裂元凶

  回顾国际酒店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业主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爱相杀的状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酒店业发展十分落后,高星级酒店极少,尽管政府为了鼓励外资进入中国酒店市场而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但除了香格里拉和新世界等华人酒店集团外,真正来华投资酒店的外资管理集团寥寥无几,所以国家允许国际酒店集团以纯品牌输出方式进入,“业主+外资管理品牌”的酒店发展模式就此诞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在中国的旅游和酒店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国际酒店集团迅速将大部分不同档次的子品牌引进中国,开始“攻城略地”,并与很多酒店签署了长达二三十年的委托管理合同,进入蜜月期。

  相较于国内酒店,作为“外来户”的国际品牌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管理系统,使所管理的酒店的服务水平及盈利水平普遍高于国内酒店品牌,尤其是其高端品牌,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追捧,成为我国高端酒店业市场的主力军。而其“品牌输出”的独特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品牌美誉度高、服务品质高、运营管理系统效率高等优势让其成为国内酒店品牌纷纷效仿以及中国业主迫切希望合作的对象。但与此同时,其“强势”的品牌加盟政策也一直为行业所诟病,所以在经营业绩下滑的时候,中国业主和国际酒店品牌之间就经常上演分分合合的戏码。

  据华美顾问集团首席知识官、高级分析师赵焕焱曾撰文分析对比国际酒店品牌的管理合同和本土酒店的管理合同。他表示酒店管理合同的基本概念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酒店管理公司有独家经营管理酒店的全权,而不受业主的干扰;第二,业主支付一切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并承担所有权风险;第三,除重大疏忽或欺诈行为之外,酒店管理公司的行为受业主保护。“酒店管理公司承担酒店经营管理的全部责任,业主承担全部财务责任。因此,业主往往认为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他们将自己酒店的全部经营管理权交给了酒店管理公司,却没有足够的权力影响管理公司的行为。另一方面,酒店管理公司则宣称他们受业主的雇用,为业主服务。他们代替业主经营管理酒店,是他们在创造经济价值,而不是业主在创造经济价值,而最终受惠者是业主。”对此,中国酒店创新论坛秘书长、澳洲中投基金高级副总裁张经邦也曾公开表示,国内绝大多数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与业主方签署的酒店全权委托管理服务合同,实际上在全世界各地方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这让酒店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的“信任”极其脆弱。而信任是决定一段关系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

责任编辑:夏晨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