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很多人都已经将防霾作为头等大事,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不菲成本了,但大城市以外还有更多人对此只能“漠然”以对。
2月15日,北京又遭遇了雾霾,主要城区空气污染指数普遍逼近或超过300。 曾经有一句话总被鸡汤文反复引用:“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比如阳光和空气。”但是现在这句话似乎变成了一个伪命题——空气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当然,这里指干净的空气。 既然大环境短期无法改变,为了能够呼吸到干净新鲜的空气,个人或家庭需要付出哪些成本?购买空气净化器、口罩,安装新风系统,去南方城市躲霾或者干脆迁居……如果这些都算在一起的话,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放在几年前,估计很少有人会想到会将其列入预算。 在我们的采访中,无论是未婚的陈墨、已婚未育的吴家姝,还是有一个孩子的秦珍子,有两个孩子的严江宁,都已经将防霾作为头等大事,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不菲成本了。 那么反过来看,哪些公司正在消耗我们的预算、为我们提供防霾相关的产品呢?它们又是如何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产品和市场策略的呢? 我们采访了空气净化器公司、口罩公司、新风系统公司、旅游公司、地产公司,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受惠于雾霾天气形成的消费需求,同时,也部分依赖或受限于雾霾天气形成的消费需求。 比如空气净化器,豹米CEO徐力恒在接受采访时说:“消费者还是在雾霾来临之后产生冲动性购买需求,导致空气净化器和雾霾的状况有蛮大关联。”普遍的情况是,旺季来临供不应求,而淡季来临销量寥寥。这对他们的供应链和库存管理来说都是挑战。 空气堡联合创始人张备羽说,不是没有遭受过“发国难财”的质疑,但在他看来,说到底,人们最需要的还是干净空气,当窗外遮天蔽日的雾霾几日不去时,恐慌的人们是需要一个解决方案的。 讽刺的是,这种恐慌似乎只停留在大城市。春节假期,我途经河北回到家乡山西,返程时,又在河南新乡短暂停留。就我所见,很多地方的雾霾远比北京严重,但是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没有人戴口罩,更别说买空气净化器了。 我很难去指责这种漠然,在意空气联合创始人王均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空气问题不是所有人都关心得起的。”对于污染严重地区的很多家庭来说,迁徙几乎不可能,大环境改善无能为力,金钱时间有限,工作收入、子女上学、长辈养老,任何一件都是比关心空气更重要的事情。 今天下午的大风据说会吹散北京的雾霾,但这次的好天气能持续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