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原版国外经典音乐剧以及对国外经典IP做本土化改编是两种主要运营模式,而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市场占比还非常低。
从今年年初发布的音乐剧剧目数量来看,今年似乎是个“音乐剧大年”。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在3月13日发布了2017年度演出剧目,包括年末大戏在内,将有11部音乐剧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音乐剧演出场次将超过200场。 音乐剧市场这两年兴起,但在中国,它仍旧算是一个小众市场。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去年5月写道,国内剧场消费习惯尚未形成,而演艺行业被高昂的票代费、税费、场租费这“三座大山”压制,加之泛娱乐化发展使现场娱乐被稀释——多方因素制约国内音乐剧行业的发展。 在市场不成熟的背景下,原版引进经典的国外音乐剧,或引进经典IP再做本土化改编,对剧院机构来说是一条可以规避风险的道路。在文化广场已经公布的8部音乐剧中,7部为直接引进国外经典或热门剧目,如《保镖》《人鬼情未了》《西区故事》《魔法坏女巫》《金牌制作人》。国外演出机构也看重中国市场的潜力。 引进原版国外经典音乐剧确实是一种培养音乐剧受众的方式。对于剧院机构而言,这也是最便捷的盈利模式,“只要在谈判价格和融资方面把好关,营销的成功率会很高。”七幕人生音乐剧公司CEO杨嘉敏对《第一财经周刊》说道。但这样的模式也存在缺点,比如演出存在语言障碍、演出档期短、票价高昂;而即便连续几年引进国外经典IP,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稳定的音乐剧受众。 成立于2012年的七幕人生音乐剧采取的是另一种模式,即购买国外经典IP、并制作改编其中文版。七幕人生在国外选剧时,也倾向于选择在国外有过长档期演出的获奖剧目。 (图说:七幕人生音乐剧剧照) 上海文化广场与七幕人生代表了目前国内音乐剧演出机构的两种主要运营模式,而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市场占比还非常小。 音乐剧受众不稳定,导致国内原创音乐剧的运营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做原创音乐剧,销售上依然困难。”费元洪认为国内的原创音乐剧还缺乏公信力和卖点,其次剧场消费习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 不过国内的原创音乐剧正越来越多。参与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的剧目逐年增多,从2012年的1台2场增加到今年的7台28场——小成本小制作,但埋单的人有限。 比起话剧,音乐剧的制作成本更高,受众却更少。上海文化广场从去年开始尝试自制音乐剧,今年又从韩国买下《我的遗愿清单》的故事版权与音乐版权,整合资源做本土化改编,走的还是与七幕人生相似的方向。 (图说:《我的遗愿清单》剧照) 在音乐剧的受众上,上海文化广场观剧群众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且以女性居多。而七幕人生看到这一两年家庭受众有所增长。除了以引进经典IP培养受众之外,七幕人生也尝试整合新媒体做推广,计划在今年与网络综艺合作。 据杨嘉敏介绍,七幕人生每个剧目的平均收益周期在1至2年。对于没有单独剧场、必须租场演出的七幕人生而言,演出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剧场限制——音乐剧对剧场要求很高,但目前中国很多剧场无法符合音乐剧的展演要求。“国内剧场很多硬件参数并不适合音乐剧演出,有一些舞美、灯光上的创意,不得不因为剧场的限制做一些妥协,这是非常遗憾的。”杨嘉敏认为,如果演出机构有长驻剧场,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