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金生意”被共享单车玩到了极致。 共享雨伞出来的时候,网上流传一个笑话:成本价10块钱的雨伞,押金30,忘记还伞的比例非常高。——这是共享雨伞最好的商业模式。 这桩“押金生意”,后来被共享单车玩到了极致。 2017年初,第三方机构公布,ofo活跃用户超过960万,每人押金99元,总额超过9.5个亿;而单车投放刚过百万辆,按照当时被曝光出来的224元/辆采购成本计算,成本才2.24亿。 每辆车可以撬动它成本4.2倍的用户押金。尽管随着单车数量和成本的升高,杠杆系数在逐渐降低,但客观上所沉淀的押金池却越来越大。 截至目前,线上等着ofo退押金的用户已经排了1300多万人。即便按最低的99元记,也已超过12亿元。而另一个说法是,ofo的押金规模超过36.5亿元。 堪比一个P2P暴雷。 可怕的是,这种改变传统“一物一押”的“一人一押”模式,如今仍被“共享”行业广泛使用,所产生的巨大押金池,几乎没有任何刚性监管约束。 近日,共享汽车企业途歌,被曝出也出现了押金挤兑问题,用户退押金时间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底;共享充电宝巨头之间的口水战,也围绕着挪用押金展开。 对押金的暧昧定位,不仅将对海量用户造成损失,对ofo和途歌们而言,错误地把用户押金当成可支配资金,虽非金融却暗藏金融挤兑风险,本身也是陷入商业死局的重要一环。 正如《财经》在最新文章里所说:“你会误以为押金是你的收入,但其实押金是你的债务”,这悖离了商业的本质。 ofo:押金我们一分没动 2015年9月7日,ofo的第一批1000辆共享单车在北大解锁。当天获得了200个订单。 彼时ofo首创无桩共享单车模式:用户扫码登录后,预存10元,输入车牌号获得开启车锁密码,按骑行里程计费。抵达目的地后,ofo单车随停随放,无需停放在指定的停车桩,没有押金。 2016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启动运营。因为单车不在封闭的校园投放,要求用户支付299元押金。 几乎同时,ofo为提高订单量,推出2.0模式。原本只在高校校内运营的ofo,首次推出单双号政策:单号车只限校内使用,双号车在支付99元押金后可以骑出学校,但必须由本人骑回来。 这是ofo的相关新闻里,首次提及押金。 2017年3月,ofo连同蚂蚁金服,宣布在上海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无需缴纳99元押金,即可享受ofo的骑行服务。 当月,戴威在博鳌论坛上接受采访时,关于押金有一番如今看来十分讽刺的说法: “押金在我们这个模式诞生时就没有这个东西,在我们看来不是共享单车这个模式中必要的或者重要的一个事情。” 他还说:“目前已经收的这些押金,我们是一分没有动,我们也在等待国家,不知道哪个部门,是央行还是交通部,能够尽快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怎么办,我们就会把这个钱放进去。” 说完戴威又强调了一遍:“这不是ofo商业模式中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一件事情。” 我们难以知晓ofo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一分没动”状态,可以确定的是,在后期面临资金压力时,这一大笔押金,并非“对ofo没有重要影响的一件事”。 仅3个月后,一边试点免押金的ofo,宣布将新用户押金提高到199元。对于老用户,押金虽然还是99元,可一旦退押,下次再使用就需要按照新标准199元交押金了。 对此ofo官方回应称:公司正在建设一套全新的智能信用体系,因为新用户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信用行为,需要一段时间的使用来加入信用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