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后,这件事情仍然深深烙印在他心上,而他至今也没得到父亲为当年错打了他的道歉。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一直是很多家庭奉行的教育铁律。但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他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他想要的沟通方式究竟是什么呢?少有人关心。 多少中国孩子,只能想到用死解决问题 那个17岁的孩子跳桥后,很多人不禁发问:这个孩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绝望,才有勇气想到一死? 其实,这个孩子未必能有多绝望。或许他只是想停止眼前某种令他难受的状态,而他能想到的解决途径,只有一死。 死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停止那么简单。 曾经有这样两个类似惨剧: 一个孩子在寒假期间,父母每天催他做寒假作业。于是有一天,这个孩子选择了跳楼自杀。 一个孩子想去同学家玩,但征求父母同意未果,也选择了跳楼自杀。 一个是做作业,一个是想去同学家玩,在很多人眼里也许觉得这能有多绝望呢?但可能最后却成了一个致命的导火索。 某个综艺节目曾播过这样一个画面: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没有打骂,但是一直在说这件事。 吃饭时在说,看电视时看到某个相似情节时也说,家里来亲戚了聊到孩子的问题时又在说。 终于有一天,这个孩子爆发了,哭着大喊: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再说了?! 在孩子看来,他是做错了,他也认错了,承诺再也不会那样做了,但父母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耳边不断提起。他能想到的,可能就只有用死亡来停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多少家长倾注了所有心血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却忘了去听一听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可是,父母就容易吗? 父母也不是生来就是为人父母,他们曾经也是孩子。 也许由于时代、年龄的原因,有的父母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孩子也没法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 但是,一个生命产生的过程即是艰辛也是美妙的,成为一家人并开心地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种缘分。 父母要多体谅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要多体谅父母。暴力和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让问题恶化甚至衍生出更大的悲剧。 但不管怎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可以超越生死。要知道,能成为一家人,本身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青年进行了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调研发现,近三成青年有抑郁风险,过半有不同程度焦虑问题,经济、职业、学业是青年的三大压力源…… 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 1、父母应注重对孩子早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2、父母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孩子要掌握情绪调节策略,学会寻求专业帮助 青少年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情绪容易出现波动,且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因此其最好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策略,比如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等。 4、知晓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调试策略,如人际交往技巧、学习适应策略、考试焦虑调整技巧等。 应对抑郁,可以这样做 1、同信赖的人谈论感受,多数人在与关心他们的人交谈后都会感觉好一些; 2、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3、常与家人朋友联系; 4、经常运动,哪怕只是短距离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