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申万巴黎新经济的十大思考(2)

发稿时间:2019-06-25 16:34:20 来源:中国网

 

 

4

 

思考四:“新经济”兴起有着怎样的宏观经济背景?

 

美国“新经济”兴起的宏观经济背景

 

1)“新经济”诞生于“旧经济”停滞之时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在其新经济诞生前面临着历史最高水平的财政赤字、极高的贸易赤字以及世界各国间愈发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导火索,石油价格暴涨使得依赖物质资本投入的美国经济步入僵局,国家干预经济失灵从而产生了明显的滞胀。

 

直到90年代初,美国新经济的诞生才使得情况有所好转。在传统经济中,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通常将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6%的年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并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可以发现,美国的新经济兴起之后,美国经济在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呈现出近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理想状态。

 

 

2)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两大宏观背景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90年代美国经济好转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1988年因特网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连通因特网的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用户,随着因特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美国政府抓住了信息化浪潮的机会,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重组,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网和全球因特网互联,精简结构并大量裁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在不增加用工成本的情况下,不必涨价,保有了价格竞争力并提高了利润。美国高新技术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不到15%增长到1997年的30%以上。同年,高新技术核心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80万,加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高达910万,远超当时运输制造业152万就业人数。

 

新经济的兴起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无可争议的经济霸主地位,这一特殊地位使得美国可以长期维持巨大贸易逆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80年代竞争力削弱导致逆差的情况不同,新经济时期巨额的贸易逆差正是经济强劲、国内需求旺盛的反映。大量商品和原材料进口一方面压低了美国的通胀率,另一方面贸易逆差也是由资本项目的顺差平衡,大量的海外投资使得美国股票和实体经济竞争力愈发强劲,资本涌入带来了对高新产业领域的投资,从而推动了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3)政策创新:政策组合拳助力“新经济”

 

财政政策:推行“平衡财政”。此前巨额的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克林顿政府摒弃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将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增收节支的两个方面,并采取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推行“中性金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幅调整:宏观政策目标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失业率上升两大目标,而80年代的目标仅为控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工具上利用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放弃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美联储以“中性”货币政策来确定实际利率水平,并将短期和长期利率结合起来,实施“抑短放长”的利率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成功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高科技产业政策:克林顿政府在上任之初即制定了产业科技政策,促进竞争,鼓励投资,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开美国产业政策先河,可谓美国新经济崛起的一大政策创新。重要的产业科技政策包括:“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从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两方面鼓励私营企业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法律保护,同时重视教育发展、人才引进。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