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则是以“负责同志”答记者问的形式,摸排证券公司后给出了“证券公司总体对股票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是有效的,同时,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稳健、流动性充足”的结论,主要数据和情况如下: 1、 目前,两市股票质押市值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维持在200%,低于平仓线的股票质押市值在两市总市值中的占比1%。股票质押融资风险总体可控。 2、 质押融资方通常为上市公司5%以上的大股东,相当部分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保持对公司的影响力和控制权,一旦出现违约风险,相关股东倾向于与证券公司协商通过补充标的证券及其他质押物、合同延期、展期等多种方式避免进入处置程序。 3、 个别最终进入违约处置的,需遵守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规定中关于减持时间、比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证券公司往往会协助寻找受让方,通过协议转让、司法拍卖等方式变更股权持有人,真正从二级市场减持的金额非常有限。 4、 经向沪深交易所了解,2017年股权质押融资日均处置仅为已触发违约风险融资额的万分之一。与往年相比,目前情况未发现明显变化。 5、 截至目前,证券公司总体对股票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是有效的,同时,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稳健、流动性充足。 6、 证券业协会将继续组织行业机构切实发挥维护市场稳定、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一是加强与会员的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高比例质押情形,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协助交易所做好风险预研预判。二是继续督促会员加大与质押人的协调力度,对经营正常但有临时流动性困难的融资人,持续提供必要的支持,共同维护实体经济健康、资本市场稳定。 总结一下,就是低于平仓线的股权质押市值占比少、风险可控、强平可能性小、信息披露和减持要求高、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被强平的金额和往年相比并无恶化、监管随时排查风险维护稳定。 市场对杠杆资金的担忧由来已久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杠杆资金导致螺旋式失速下跌,留下的深刻记忆使得在每次市场调整过程中,市场都担忧杠杆资金的爆仓风险,本次也不例外。 6月以来A股市场在多种因素影响之下,再度出现连续下跌,随着越来越多个股的股价创下年内新低,几乎“无股不押”的A股市场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股权质押危机。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发现,仅6月以来,就有东方海洋、联建光电、中南文化、睿康股份、步森股份、西陇科学、邦讯技术、锦富技术等10余家上市公司发布控股股东或实控人质押股份面临平仓风险的公告。 正是这一份份公告导致市场人心惶惶,甚至催生出“大额股权质押需经监管部门同意方能卖出,不允许强行平仓”的传闻。 实际上,按照上述监管口径,质押融资方通常为上市公司5%以上的大股东,相当部分是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保持对公司的影响力和控制权,一旦出现违约风险,相关股东倾向于与证券公司协商通过补充标的证券及其他质押物、合同延期、展期等多种方式避免进入处置程序。 而那些个别最终进入违约处置的,需遵守上市公司股份减持规定中关于减持时间、比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因此证券公司往往会协助寻找受让方,通过协议转让、司法拍卖等方式变更股权持有人,真正从二级市场减持的金额非常有限。 但就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将股权质押与两融划等号,殊不知股票质押回购和两融不同,限售股没办法平仓,减持新规要严格遵守。而一般来说,平仓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提前做好风控的有效办法是,让客户在质押股份以外,预留更多的股份方便补仓。 更为关键的是,上述传闻并不属实,券商填报质押情况表、向证监会报风险情况,都是正常的定期报送常规动作,并非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更别说会存在“不允许强制平仓”的情形。 客观看待股权质押,理性数据应替代恐慌 股票质押违约导致券商强平的情况其实非常少见,但往往会给投资者带来心理上的恐慌。 在违约处理的过程中,因为上市公司会出一些公告,告诉投资者大股东质押的股份跌到了平仓线,甚至会采取停牌措施,因此有可能造成市场恐慌,而这种恐慌往往会造成不理性的抛售行为,公告导致的情绪影响就会远远大于可能会存在的强平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