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系列纪录片《荒野至上》的陆续播出,观众们对其的热议与好评不断发酵。在观众看来,该片不仅与其他同类型纪录片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更是在为类型片注入“身临其境”感的基础上,深层次地引发了观众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追问与思考,在视觉享受之上,赋予纪录片更多的内涵。
观众口碑不断发酵,以专业视角呈现真实荒野引发强烈关注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的系列纪录片《荒野至上》已播出至第三集,前滑翔伞运动员顾莹与她的团队坚守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只为了拍摄“世界上最完美的藏羚羊影像”;每年定期奔赴中越交界地的徐健,在时间、运气、耐心的加持下,如愿拍摄到了国内仅存此地的东黑冠长臂猿;“天山雪豹”的拍摄者邢睿与他的团队驱车千余公里,奔赴新疆阿尔金山调查野生动物闯入人类居住区事件,却“意外”拍摄到野生棕熊扒窗入户的珍贵影像……连续三集内容,观众跟随着野生动物摄影师的镜头翻山越岭,追寻着荒野中野生动物的脚步。
节目过半,观众愈发体会出《荒野至上》所带来的“身临其境”感,“感觉和之前看过的自然生态纪录片不一样,看《荒野至上》有种真的跟着摄影师一起拍摄的真实感,好像我真的在山川树林中穿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棕熊就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诚如观众所言,《荒野至上》放弃了以视觉奇观为主的呈现方式,反而以野生动物摄影师的视角进行直观传达,以此带给观众一种“体验他们的体验”的沉浸感,从而将真实的荒野原汁原味的放置于观众眼前。相较于以往同类节目更注重猎奇感,《荒野至上》所带来的相对“另类”的真实感,使其在观众中获得了不错反响,截至目前,新浪微博#荒野至上#话题阅读量已突破8561.8万,网友讨论还在持续发酵中。
“沉浸感、体验感、真实感”,这些都是观众为《荒野至上》下的定义。“这部纪录片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每部自然生态纪录片的背后都有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坚守,或许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活、一种追求,一种迫切想要将荒野呈现给更多人看的愿望。”就如片中徐健所言,“这些自然记录在很多时候能够发挥起保护的作用,因为只有我们的公众、老百姓更加广泛地了解我们自己的这些自然瑰宝、自然遗产的时候,他们才会从内心里对这些东西产生关心,产生爱。”《荒野至上》借用野生动物摄影师的专业镜头,将都市人或许永远都接触不到的荒野呈现于他们眼前,在引发强烈关注的同时,也唤起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用真实荒野触碰思想的“荒野”,拓展纪录片创作的内涵及外延
其实,无论是什么种类的自然生态纪录片,呈现野生景象、唤起保护意识,都是其拍摄的目的之一。而《荒野至上》另辟蹊径地选择以野生动物摄影师的镜头作为呈现视角,除了想要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感,便于更深刻的理解“荒野”的含义外,自有一些超越了纪录片创作内涵的“外部延伸”在。
第一集《迷恋》中,顾莹在赞叹落日下的藏羚羊有多美的同时,也看到了都市人视线之外的“荒野”,她说,“可可西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这只是对于人类来讲,对于动物它并不荒,相反它具有生物多样性,它是生机勃勃的。”第二集《闻声》中,徐健说,“我觉得荒野它始终在这里,不管我们去不去,它都按照它的自然规律在运行,荒野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我要做的就是把它的状况带回来,告诉全世界的人。”第三集《寻踪》中,邢睿说他喜欢到荒野当中去,“它不仅满足我的好奇心,在荒野中观察自然,在各个物种之间你能体会到的生命的价值、生存的价值,这会大大的改变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看待周围人的方式。”
借助每一集野生动物摄影师与荒野之间的碰撞,我们总能从中悟出一些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荒野并非仅是与都市相对的另一个生存世界,它的生态法则更唤起人类对于原始的探索,对于生命的致敬,甚至对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其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人文意味,正是《荒野至上》对于纪录片内涵的延伸。或许,对于一部自然生态纪录片而言,观众不应只从中得到视觉上的享受,精神层面的思想引导也尤为重要。
以野生动物摄影师为媒介,同时兼顾观众的视觉审美与精神需求,《荒野至上》所具有的“新面貌”或许是其赢得观众一致好评的主要原因。在《荒野至上》中,荒野不仅仅是自然生态,更是山川哺育的生灵,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人生态度,更是观众内心对于原始生命力的向往。这样一部内涵丰富的《荒野至上》,绝对称得上是自然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稀缺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