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汇源败局:曾经那么强的牌子,怎么也不行了?(5)

发稿时间:2016-06-12 15:05:40 来源:财经界

因为贡献卓越,朱新礼成功当选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其入选评价是“融汇天下资本,将源自沂蒙山十六年的果香,凝成可口的国际佳酿”。颁奖仪式上,朱新礼说:“推动中国传统农业的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好水果中国产,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大中国、大农业,大有作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那是朱新礼事业的辉煌点之一,颁奖台上的他看似踌躇满志,但实际上,当时的汇源在快速做大的同时,却悄然步入困境。

2008年上半年,汇源销售额和毛利这两个关键指标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上半年销售额12.94亿元,同比下滑5.2%;毛利下跌得更为剧烈,从5.03亿元下滑至3.67亿元,跌幅达到20%以上。

汇源业绩表现不佳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于外,中国“入世”后,外资品牌纷纷发力,汇源推出的新品后继乏力,年营收停滞于20亿左右,难有突破。于内,汇源通过并购和投资新厂将“摊子”铺大后,营运效率却显著下降。

“两三年间,汇源一直在拼命买资产,造成了很高的资产负债率。”食品饮料行业专家陈玮说。

做大规模的同时,汇源的业务却并没有做强。《法治周末》的一份调查称:汇源新增、并购工厂的产能很低,成本压力极大,这种状况从2006年一直持续至今。报道显示:2014年,汇源在全国拥有48家工厂,但产能使用率却不足30%。这意味着,每年折旧和土地使用权摊销等费用在吞噬这家企业的利润。

朱新礼曾想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来摆脱困局:剥离果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将全部重心放在他更擅长的上游产业中,即出售汇源果汁。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将以每股12.20港币、共179.2亿港元全额收购汇源果汁。交易完成后,朱新礼将以41.53%的股权套现74亿港元。这是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也是在其发展史上除美国之外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

“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朱新礼的想法很美好:利用套现资金再立山头,转战上游领域,生产和销售等复杂工作交给精于此道的可口可乐。

带着这份计划,他开始提前加快上游布局。他在湖北、安徽、山东等多个地区建设了水果生产加工基地,仅两个月时间内就投入了20亿元。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