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MBI行业观察 | 新青年时代,单体酒店会不会再造一个OYO巨头?(2)

发稿时间:2019-05-30 11:16:55 来源:财经界(www.cncjj.com)

  这些消费,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小镇青年,他们有个共性,就是越来越重视精神消费或者物质消费背后的精神消费。唯一的区别就是价位不一样。

Chapter 3

“消费降级”的背后,其实追求的还是消费升级

  众所周知,单体酒店具有“弱、小、散、差”等特点。一方面,酒店业主普遍面临着“碎片化、同质化、管理粗放、渠道和品牌受限”四大痛点,也亟需在专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等方面获得助力。另一方面,若要加盟传统的酒店品牌,酒店主又面临着高成本、低效率和低回报等难题。

  OYO巧妙的抓住了这一命门,正在解决这些痛点,为什么要解决?是新闻客群不一样了,新世代青年出现了。OYO对单体酒店的改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招牌的更换,并提供了一些抱枕、床巾之类印有品牌LOGO的东西。为此,我还特地去家附近的一家OYO酒店去参观下,给我的直观印象是,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价格不变,品味提升,这就是OYO的价值。

  据OYO公关部门提供的一组数据,中国酒店的品牌连锁率只有6%,三线以下城市的品牌连锁率更是只有1%,远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40%的连锁率。中国约有130万家非连锁的酒店,共有4700万间客房,并且单体酒店的入住率低于40%。相比来说,根据7天、如家、汉庭等连锁酒店品牌发布的公告,这些连锁品牌的经济型酒店,他们的入住率在70%左右。

  怎么样从40%上升到70%?依靠的就是品牌的力量。正因如此,我们看到面对OYO的“入侵”,最新恐慌的不是经济连锁酒店品牌,而是OTA。美团、携程从一开始就把OYO当成了潜在竞争对手,所以在他们的平台上第一时间封杀OYO,因为美团、携程等OTA知道,他们是先建立平台,有充足的流量之后,再去连接酒店;OYO则反其道,先是连接了酒店,再去建立平台。

  不过,随着OYO的资本扩张,OTA们也逐步意识到他们干不掉OYO,就好比天猫干不掉拼多多一样,他们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各取所需——OYO付天价通道费,将上架携程和美团。

  OYO这些所有这些动作是为了什么?提高入住率的第一步是不能提价,同样的价格享受同样的服务,甚至因为品牌的作用,还有所降价。面对80%的“小镇青年”,OYO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有媒体将OYO比作是“酒店里的拼多多”,认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消费降级”的道路,将“品牌”下沉到低端市场。市场上看起来是消费降级,其实背后是消费升级——即使阶层相对固化,每个阶层的人都有追求美和尊严的渴望和自由。

  在这个社会全速升级的阶段,酒店不断进行着向上生长期中的“换季动作”。高、中、低档酒店所要接受和面临的是同样的趋势变化——去构建目标消费群体内心的美好渴求,只是阶层的差异罢了,不同定位的品牌和酒店要构建不同阶层中的人们内心殊途同归的“梦”。所以,快捷酒店向中档酒店进化,中档酒店向高端市场进军,高端酒店则加入更多的情感关注以及软性赋能,OYO则是这一社会趋势作用下针对“小镇青年”的“低端酒店进化品”,它很好的平衡了新世代青年“无产生活”的现实基础,和“中产姿态”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

Chapter 4

不负众望OR沦为先驱?会不会还有巨鳄诞生

  当然,OYO走的是资本扩张的道路,所以难免各种现实问题。在OYO扩张的同时,接踵而至的是批评、质疑的声音,低端、贴牌、数据泡沫、盈利天花板太低、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等。

  根据南方周末报道,目前OYO还处于烧钱阶段,各方面工作其实还很粗放,特别是数据造假以及并没有给贴牌单体酒店带来品牌溢价等问题。OYO自身也明白,下一步OYO必须做好规模扩张和精细化运营之间的平衡。

  那么,面对新世代青年,这个市场会变得怎样?OYO是不负众望还是沦为先驱,值得拭目以待。从布局上来看,OYO在印度的母公司已经开始布局OTA。在OYO的App上,用户还可以预订出租车、搜索附近的餐馆等。早期,OYO还推出了Total Holidays假日套餐,提供一站式的旅游解决方案,包括酒店、旅游、餐饮以及机票和签证等——一切看起来很美。

  最后提供一个可能是悖论的思路。OYO更多的可能是从技术层面上重视挖掘这个市场,但是80%的“小镇青年”可能同样需要中产阶级的“精神升级”,精神升级大部分还是通过文化承载的,文化的背后不仅仅是“OYO抱枕”那么简单,可能要有这部分青年的文化标签,才能真正赢得这个群体的心。欧美地区有许多游客慕名而去的单体酒店,日本的单体酒店更是出众,很多单体酒店经营业绩非常好,口碑也特别棒,默默无闻地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取胜的往往是自身的文化标签。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