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防治体系进展大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而杨教授强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没有心理健康,同样没有小康。杨教授说,习总书记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关于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建设的讲话是对精神卫生事业的巨大鼓舞。 杨教授介绍,我国2004年开始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686’项目)主要工作包括:1、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者;2、免费向有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免费化验检查;应急处置患者;免费紧急住院;解锁救治关锁病人;3、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相关人员培训。 杨教授说,在这个项目的带动下,我国重性精神病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一大批被关锁的病人得到了解救和救治,同时也带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 药物治疗突破带来新希望 杨教授说,上世纪50年代以来,精神类药物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患者带来了希望。而在之前,治疗方式主要为管理、控制,甚至包括处罚。上世纪80年代,精神类药物在药理、作用机制、剂型等方面进一步改善,推出了新一代缓释、长效、双通道疗效药物。“之前的药物会对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副作用大,病人依从性差。新一代药物血药浓度均衡,缓慢释放,一天一次,大大提高了病人的耐受性、依从性。” “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心理、物理、康复、危机干预等综合手段,药物治疗的原则包括足量足疗程,单一用药。轻中度以下,可以选择中药,效果是确定的,对于中老年人、以及对药物敏感的人群推荐使用。中度以上,可选择西药。” 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传播急需加强 对于精神卫生面临的挑战,杨教授最揪心的还是人才队伍的窘迫。“特别是基层,精神科医生都太少了。有的只知道药物治疗,不关心心理治疗,或者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呼吁国家继续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也欢迎现有队伍转行做精神科医生。要通过培训提高识别率、转诊率和治疗的规范率。” 另外,对待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尺度。在传统文化深处,患者自身、家庭、社会都有一种对精神病挥之不去的“病耻感”,这是阻碍患者及时就诊从而导致自杀等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仅有医学的进步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文明教化和传播。而像康弘药业深入精神专科医院拍摄公益电影《心灵解码》传播精神科真实情况的创新之举值得肯定和鼓励。(《健康报》记者:刘平安、孙国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