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受到外围消息扰动,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至7.2656,日内波幅高达近500点,为近阶段罕见。截至当日15:10,美元/人民币报7.2266,美元/离岸人民币报7.2628。美元指数报103.965。
隔夜,美国国会宣布了新一轮“敌对投资法案”,其中包含4项针对“敌国公司”的投资限制。市场对于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再度升温。此外,美元走势强于预期,日元在加息背景下仍大幅下挫,这也导致美元指数更为强劲。
巴克莱中国利率、外汇策略师张蒙对记者表示:“初始触发人民币贬值的因素应该是隔夜美元对所有货币的强势走势。此外,人民币中间价也存在一定影响,市场正在重新调整预期,因为中国央行本可以将中间价保持在7.099左右的水平(就和过去一段时间一样),但3月22日的中间价为7.1004,接着就出现在岸汇率跌破7.2,触发了一些对冲基金的止损,可能是和期权有关。”
多位外资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一些海外对冲基金的止损盘(stop loss)被触发,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短线走弱,但整体市场并不恐慌,日元近期的贬值幅度其实更大。
止损盘暂时加剧汇率波动
某中资股份行交易员对记者表示,这种级别的波动并不值得过度担忧,如果看美元对日元的走势,即使日本央行8年来首次加息,日元仍对美元出现大幅贬值,美元指数从两周前的147附近跌至151,波动幅度远超人民币。
另有交易员提及,今天其实部分客户还卖出了美元/人民币的远期,并不会对当前的波动感到过于担忧。
不过,由于今年以来人民币都处于极度低波动的状态,因而今天的波动尤为引人关注。例如,3月的一段时间里,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波动几乎消失,单周上下波幅约100点。
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外汇、利率策略师王菊此前在发给第一财经的邮件中提及,目前人民币汇率仍有可能在7.1~7.3的范围内波动,因为中间价稳定在7.1左右。“我们正在等待一个催化剂来突破这一范围。如果美联储实施重大降息,可能有助于人民币升值。否则,外部不确定性或导致人民币走弱。”
中国央行的态度没有出现明显变化。3月22日,美元/人民币中间价设定在7.1004附近的偏强位置,相较于现货价格偏离近1000点,持续体现了央行维持汇率稳定的意愿,但中间价在过去几个月来都维持在7.1以下,因而可能导致今天离岸机构的过度反应。
中航信托宏观策略总监吴照银对记者表示,人民币莫名其妙地波动,市场有点反应过度。作为交易品种,汇率波动是很正常的,可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从人民币基本面看,中国的贸易顺差长期保持高位,1~2月贸易顺差创同期历史新高,人民币不存在因支付问题而出现贬值;从购买力平价看,美国通胀仍然很高,而中国通胀率很低,人民币对美元长期没有贬值趋势,反而有升值趋势。因此,对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没必要紧张,人民币仍是全球最稳定的主要货币之一。
美元和美联储仍是未来关键
就未来而言,美元的变化仍是关键。
周四的FOMC会议释放了超预期的鸽派信号。此前各界预计,美联储公布的“点阵图”可能会出现全年2次降息的预测,但这次美联储预计2024年利率中值为4.6%,年内降息3次。不过,2025年的利率预测上调至3.9%(此前为3.6%),这意味着明年只会降息3次,低于2023年12月议息会议后预期的4次。2026年的利率预测同样上调了25BP。
但从市场的反应看,较为在意2024年的降息力度。年初以来美国的就业和通胀数据都超出了预期,这导致美元的走势和降息预期出现波动,但部分数据并不完美。例如,3月8日公布的2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7.5万人,再次高出预期的20万人。2月CPI同比上涨3.2%,高于预期的3.1%,住房分项CPI环比上升0.5%,住房通胀的韧性仍是核心CPI的主要拉动。但相对于1月住房分项增速的跳涨,2月增速明显有所放缓。
整体而言,多数机构预计,美国通胀下行的趋势未变,年内降息3次的概率较大。摩根资管全球利率主管戈林(Seamus Mac Gorain)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美联储不需要等到通胀达到2%才降息,否则通胀就会更低,可能在2.5%附近就可以开始降息。最关键的通胀构成就是劳动力市场和薪资,如果两者持续下降,(降息)问题就不大。鲍威尔关注的是通胀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不是一定要达到2%。”
在戈林看来,美国近阶段劳动供给大增,主要缘于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劳动参与率攀升,与疫情期间有所不同;移民增长加速,疫情期间增速则很慢。此外,租金也是通胀构成的大头,他认为未来租金仍将趋于下行,“美国目前仍处于通胀下行趋势(disinflation trend),两个月的数据小幅反弹并不构成太大问题。” 该机构预计,今年合适的降息幅度是100BP,不过未来长期的中性利率可能会比当前预测的2.5%更高,不排除美联储未来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