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7年,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至今,中国孵化器已走过34年春秋。
“从过往的发展历程来看,包括孵化器在内的双创载体,基本上是10年一个新起点。”《中国孵化器》杂志主编、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接受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所梳理的孵化器发展线路里,1987-1997年是起步探索阶段;1997-2007年是发展阶段;2007年-2017年是快速建设阶段。
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创业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3206家。
在我国双创载体数量规模已是“世界第一”的情况下,“质变”将是更高追求,且“质”必将随着时代和经济发展而变化。
那么,下一个10年
我国双创载体将会面临何等境况?
今天,我们通过成都高新区
孵化行业从业者的眼睛
看看10年后双创载体发展的趋势及新模样
民营孵化器
紧跟大时局
以国际化资本化专业化服务迎新求变
天府新谷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对孵化器更多的需求是国际化、资本化、服务专业化。”
载体形式从单一孵化器衍生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运营主体随之更加多元化,有了国营、民营、高校、大企业等加入,构成政产学研用的孵化闭环……在过去几十年,我国双创载体从形式到主体都在发展中蜕变。
未来几年,双创载体还会有哪些变革?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索,因双创载体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天府新谷是我国首批民营国家级孵化器。他们从一张白纸开始,一笔笔在府城大道399号描绘着孵化器之变。
今年4月30日,新谷国际创新中心开工仪式举行。此次开工建设的新谷国际创新中心达16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建成投用。
这一“大手笔”背后,是天府新谷对于未来孵化器发展趋势的判断。
6月20日,天府新谷总经理李丽在采访中逐层剖析了天府新谷迎新求变的思路。
从当下发展来看,未来对孵化器更多的需求是国际化、资本化、服务专业化等。新谷国际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标志着天府新谷已经和这一大格局同频。
——天府新谷总经理李丽
李丽
“双创载体首先是一个物理载体,然后才是包括服务等在内的孵化环境载体。就物理载体而言,新谷国际创新中心在设计理念上有了更多国际元素的引入。”李丽说,新谷国际创新中心充分借鉴了新加坡、美国以及欧洲部分国家优秀孵化园区的设计理念,并从现有格局出发,结合自身特点,从空间本质上让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产业合理连接、互融共通,打造以人为本的创业社区新场景、新形态。
李丽认为,除了创业项目、创业团队的国际化以外,物理载体国际化的同步匹配,是双创载体、双创大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会出现的需求和改变,“不论是孵化器物理载体的外在变化,还是内在孵化服务模式的不同,目的都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基于未来资本化和服务专业化将在孵化器中占比更重这一判断,天府新谷在今年4月启动了科创高能级服务计划,意在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为园区在孵企业加持。
李丽表示,在科创高能级服务计划中,资金、信息、平台等生产资料将集结在一起,对天府新谷园区的电子信息、新经济等产业形态进行市场转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培育孵化。
“资本是孵化基金、投融资的对接,服务是科技金融、孵化资源的服务。”以科技金融服务为例,李丽谈到,园区的“蓉创基金”“孵化通”“创保合伙基金”等科技孵化服务将同步融入企业成长之中。据悉,天府新谷联合国内知名孵化机构发起成立的创保合伙基金,截至目前已为园区内55家创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此外,在市场与转化方面,天府新谷还将融入“双循环”,整合国内外创新孵化资源,打造新谷创业服务协同转化“超市”,聚集、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通过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打造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与服务生态高地。
“未来孵化器物理载体仍是必要存在,不同的是,物理空间通过升级将具备更多除了办公以外的功能,而服务也将升级至更高层级。”在李丽看来,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天府新谷对未来双创载体“质变”的布局。
“已经开工的新谷国际创新中心,是我们对未来几年后孵化器物理载体升级版的理解,而同步启动的科创高能级服务计划,是我们对双创载体孵化服务将呈现专业化、精细化的认知。”李丽说。
大企业
以“专业”领航
大中小微创企业融通产业生态圈
长虹跨境孵化器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认为,未来会有更多行业里的大企业参与到双创载体建设中,且会表现出产业沉淀更深入、产业生态链更加环环相扣的趋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大企业、龙头企业加入双创的过程,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深度融合的过程。在201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中,就有中国电信、航天科工、中信重工等7家大型企业上榜。
在成都高新区,长虹跨境孵化器便是大企业、龙头企业加快进军双创的例证之一。
长虹跨境孵化器位于长虹科技大厦,2018年正式运营,是集合长虹集团内部优势资源,为双创企业和项目提供研发、制造、供应链、财务和投融资等服务的平台。
众所周知,双创孵化的终极目标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谁来做,直接关联做什么。”长虹跨境孵化器投资总监张彬一句开场白,迅速切入到“谁来做”“做什么”的解题方程式。
张彬
“双创载体一直随着需求而进行迭代升级。”谈“下一个路口”之前得先审析“来时路”,张彬从服务形式上将双创载体的发展梳理为1.0模式和2.0模式两个迭代阶段。“解决创业企业的办公场地,这是1.0模式;提供财、税、融资等增值服务,这是2.0模式。这两个阶段都是伴随着创业企业需求而产生的服务形态以及迭代。”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双创载体面临着挖掘企业创新发展潜力、增强创新发展动力等更高要求。若细化到制造业领域,则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发展新动能等。
张彬认为,目前创业企业最突出的难题仍是科技成果转化、商业化运营及融资成本高。而这些难题,放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初创企业身上,更是难上加难。“比如,初创企业要想做一个智能水杯的样品,从芯片等元器件采购到样品开模,可能需要在北上广深跑上一圈去对接。芯片类企业也是如此,想要进行晶圆封装测试等环节却没有资源。”
当下和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双创载体的发展需求和趋势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孵化器2.0模式受限于运营团队的产业能力,难以全面满足创业企业成长发展的需求,这就为大企业引领的“产业+投资”孵化3.0模式提供了空间。
——长虹跨境孵化器投资总监张彬
张彬表示,大企业在产业方面所具备的全链条要素资源和丰富的产业经验,可为生态圈内的创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创业辅导。以长虹跨境孵化器为例,“在这里,有工业互联网平台、孵化平台、投资平台等服务平台向中小微企业以及创业团队提供产业协同资源,为中小微企业快速实现从创意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渡提供全要素支撑。”
“大企业牵头做双创,会起到‘1+1>2’的效果。”张彬对此感受颇深:大企业加入“双创圈”,既为中小微创业企业提供兴业之策,也为大企业寻找生态合作伙伴、丰富产业生态链打下了基础。
据介绍,长虹跨境孵化器运营3年以来,累计入孵企业60+家,入孵企业2019年预估实现营收合计1.24亿元,其中国科云漫、巨纵科技、慧视光电、盛芯微等企业实现了营收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累计获得融资7500万元。
硬科技
打通人才-孵化-投资
实现面向硬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孵化
盈创动力
“目前,我国孵化载体已实现数量上的增长,而在质量上,我们需要利用专业的孵化手段,提供更加全面的孵化服务,从而实现‘人才-孵化-投资’三个要素的有机整合。”
成都地铁1号线孵化园站,距离出站口仅300米左右就是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创动力”)。这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经过数年的发展,已构建起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路径。
2008年,成都高新区打造了“盈创动力”投融资服务平台;3年后,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负责该平台的运营。回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不难看出,盈创动力自诞生起,便肩负着科技金融创新的探索使命。
2011年10月20日,《关于确定首批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的通知发布,明确了成都高新区等16个地区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便是成都高新区加强科技金融创新的行动之一。
次年,盈创动力交出 “答卷”:探索新的科技金融服务方式,通过线下线上服务载体,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形成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融资担保、上市路演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体系。
大胆探索之下,盈创动力也收获了硕果:2017年,“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国务院向全国推广的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经验之一。
2019年,位于交子大道上的科技金融大厦全新亮相,成为盈创动力的二期载体工程。作为成都高新区金融科技专业特色楼宇,这里主要聚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以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起“孵化器-加速器-总部产业区”全产业链的生态圈,促进“科技金融+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打造中国西部极具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产业聚集高地。
由于运营主体、孵化培育领域的不同,每一个孵化载体在运营服务方式、培育模式上,都有不同的路径。作为培育金融科技中小微企业的平台,盈创动力对于孵化载体下一阶段的路程同样有自己的分析、审视和思索。
目前,盈创动力正聚焦新的战略目标,通过坚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支持、搭建三个平台、开发四维产品”的“1234”工作思路,布局建设全国领先的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我们将围绕硬科技的专业领域全面进军,实现“人才-孵化-投资”三个要素及环节的打通,从产品赋能走向产业生态赋能。从整体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孵化载体的配套服务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未来孵化器要做的是“量”到“质”的转型升级。
——盈创动力副总经理田娅萍
“着力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最优解’。”在田娅萍看来,孵化器需要走从空间到内容的提升路径。
“内容的提升更多是指专业化的提升。” 田娅萍分析到,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不是政府匹配的金融政策不足或是投融资市场没钱,而是“伯乐”发现“千里马”的能力不足。
在田娅萍看来,银行和资本市场在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层面并不专业,在收益和风险不匹配、不明朗的前提下,缺乏积极性去投资某个项目或团队的。
从这一点出发,盈创动力在做金融服务的同时,致力于发现和培育硬科技科创项目,重点支持和服务硬科技专业领域的产业教授、省内科研院校人才、产业研究院及各个融合创新平台的科创团队,打通人才到孵化的关键环节。
“通过高质量孵化服务,让科研人员专心做技术,辅以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解决科创项目、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田娅萍的思考中,未来的孵化载体将是一个从人才出发,延伸项目落地,优势科技金融赋能,多方共生融合的全生态升级。
据统计,科技金融大厦自运营以来已经引进和培育超60家企业,入驻率超98%,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复星保德信、本地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新希望金信等。截至2021年6月30日,金融科技孵化器已汇聚59家企业,总体估值超20亿元,入驻企业累计获得融资超5.2亿元;金融科技加速器已汇聚18家企业,签约入驻率为84%,总体估值超3亿元。
高精尖
基于国家战略布局
关注事关国计民生的高精尖产业项目
天府软件园
“眼下和未来几年,孵化载体利用自身资源发展更加专业化,个性特征更鲜明将会成为新趋势。”
正如天府软件园副总经理蔡伟所言,天府软件园现在和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依托自身优势,打造“生态资源型”“产业培育型”高质量创新孵化基地。
作为首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天府软件园自2005年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优秀创业企业落户,成为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中国战略布局的重要选择地和全国知名的创新地标。
近年来,天府软件园通过“做平台,做连接”的方式,让园区内的大企业和小企业相互融合、相互助力、相互依存,形成了良好产业生态环境。
蔡伟
蔡伟说,经过16年的发展,天府软件园内既有世界500强企业、国内龙头和行业知名企业,又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创业企业,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基础,奠定了丰沛的产业资源。
背靠强大的产业生态资源,天府软件园已建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多层级孵化模式,形成覆盖资金、人才、圈子、市场、创业辅导等方面的全方位“5C”培育计划。
在新经济发展方面,目前天府软件园重点推进网络安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与5G、数字文创和网络视听、工业软件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并培育了医联、鼎桥、极米、超有爱、天象互动等知名企业。
作为国资背景的孵化载体,天府软件园更加注重产业培育。蔡伟坦言:“我们更关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高精尖产业方向,更重视影响国家发展的技术创新。”
蔡伟讲到,天府软件园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目标导向,对那些需要更长周期培育,更大资本投入的高精尖项目、前沿创新项目、“卡脖子”项目,给予更多支持关注和资源投入。
同时,为应对当下我国科技领域面临的工业软件缺位难题,天府软件园已开始建设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和体验推广中心、协同政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等关键技术创新支持平台。
天府软件园的这些思考,都是基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未来,天府软件园将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创新。
——天府软件园副总经理蔡伟
“天府软件园的这些思考,都是基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蔡伟说,未来,天府软件园将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打造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创新。
蔡伟认为,未来孵化载体的改变,不论走何种路径,其目标都将朝着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这一命题做文章。
根据《2020成都市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已形成覆盖全域和企业成长全过程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功能区”孵化培育链条,科技类双创载体从2013年的17家增至251家,孵化面积达到618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
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印发《成都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方案(2021-2023年)》,这代表着成都高新区已全面启动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孵化载体路在何方?
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