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而乡村既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场,激活农村内需对稳增长和扩内需地位突出、作用显著。预计未来5到10年,农业农村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
“农村地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乡村振兴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巨大内需动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增长和农村消费能力提高,将会极大地促进和扩大内需。另外,各类农产品是各类消费品和生产原料的重要来源,农业农村的振兴发展也会对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产生协同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方得投资执行总裁、科转育成智慧农业平台联合创始人张晓兵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城乡差距是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难题,但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利用人口规模优势,推动城乡经济要素的双向流动,进而扩大内需。城乡差距是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难题,但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利用人口规模优势,推动城乡经济要素的双向流动,进而扩大内需。
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
激活农村内需对于稳增长和扩内需地位突出、作用显著。
具体而言,一方面在于农业农村消费有潜力。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潜力巨大。研究分析,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差距就意味着潜力。只要农民收入增长起来了,农民生活品质就提升,农村消费空间将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在于农业农村投资有空间,如乡村建设将对于基础产业有较强拉动作用。据测算,如果改造一亩设施大棚就可拉动钢材消费近2吨、水泥0.5吨。我们预计未来5到10年,农业农村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
曾衍德表示,激活农村内需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找准方向,明确路径,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发展产业增收赋能、加强建设投资牵引、创新供给提升消费和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四个方面的工作。
其中,在加强建设投资牵引方面,将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和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高标准农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设施农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建设领域,形成有效投资拉动效应。
而随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加大,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基础条件,并通过农业基础项目投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袁帅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后劲十足,以特色种养殖及文旅产业为核心产业,延伸到康养产业、娱乐业、教育产业、运动产业等,并配套食品加工产业、物流业、酒店、商业等。我国需要将农业农村的15万亿看作是“引导性投资”,在后期社会资本跟进后,其经济价值更为厚重,经济发展潜力更大。
扩内需举措密集而至
值得一提的是,发力扩大内需并不限于农业农村。
袁帅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复苏的关键阶段,“扩大内需”恰恰体现了我们的复苏经济的需求和着力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的基本拉动力。我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这是我国自身最大的优势,扩大内需不仅能够是我国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增长,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居民的就业问题,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顺利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
事实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便要求,要着力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的位置。而当下,从中央到地方正纷纷加快推出系列举措,积极推动内需潜力释放。
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负责人陶青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着力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稳定汽车消费、扩大内需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我国将从恢复和扩大消费、扩大有效投资、释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内需潜力、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和健全流通体系等五方面扩内需。而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将在落实好已有政策的同时,酝酿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新举措。
另一方面,自去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后,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发力,如天津市已出台了《“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山东省也发布了《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中央和地方接连推出扩内需政策的举措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扩大内需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要手段。同时,扩大内需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实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