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整体负债率和杠杆率并不高,总体风险可控。地方债务分布不均匀,一些地区存在还本付息压力。财政部已要求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此外,财政部还明确表示中央不会兜底地方债务,地方需要依靠自身解决。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发表了与财政部观点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央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置换地方债务来解决债务问题,即中央向社会筹集资金归还地方债务,再通过中央财政偿还这笔债务,实质上是中央兜底。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到底应该听谁的观点?
财政部的观点认为,我国地方债务整体风险不大,只有少数地区可能无法解决。我国的地方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显性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数量不得突破限额。而隐性债务主要以城投债的形式存在,规模约为15万亿左右。市场对于地方隐性债务存在违约的担忧,而财政部多次表示要打破兜底预期,即不会对地方隐性债务进行兜底。
李稻葵则认为中央应通过发行国债置换地方债务来解决债务问题,即中央负责偿还地方债务。然而,财政部坚持“不兜底”的原则,认为投资城投债应该承担损失的可能性,因为金融投资本身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城投债作为公司债也不例外。财政部的观点认为应让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建立正确的预期,清理隐性债务,确保地方债务问题不会进一步扩大。
地方债务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而借债,形成了隐性债务。而部分地方政府对借债有过度依赖的情况。这些债务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人们常常无法明显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改善。地方政府借钱的冲动与政绩挂钩,而拉动GDP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投资,投资需要资金,不够就借债。这导致了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因此,我认为财政部的观点更为可取。他们认为投资者应该承担投资风险,不应期望中央兜底。隐性债务的问题需要通过市场的监督和投资者的警示来解决,而不是依赖中央的介入。财政部的思路清晰,强调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对于长期稳定的财政运行至关重要。
无论听取财政部还是李稻葵的观点,我们都应该认识到地方债务问题的复杂性和风险。投资是有风险的,任何投资都存在损失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投资预期,理性对待风险,避免盲目追逐高收益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了解市场、关注政策、分散风险是重要的投资原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当审慎借债,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债务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