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下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其中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向老百姓发放现金或者购物券、代金券等形式的补贴,以刺激消费和扩大需求。
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和影响如何呢?它们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呢?
01印钱、发债
印钱、发债给老百姓发钱是一种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价格水平乘以实际产出。如果实际产出不变或者增长缓慢,而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那么价格水平就会上升,即通货膨胀。
央行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央行如何通过印钱或者发债来增加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并通过商业银行的派生过程来扩大广义货币(M2)供应量。
每一笔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都是央行的负债,必须要对应一笔资产(主要两条途径:外汇储备和对银行债权)。
如果央行不断增加基础货币,并通过商业银行向老百姓发放贷款或者直接向老百姓转账(直达机制),那么广义货币供应量就会大幅增加,从而导致通胀压力。
在2020年美国政府为了应对疫情危机,通过了总额达到2.8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并通过美联储,向老百姓直接发放了1200美元或者600美元的现金支票。
这导致了美国M2年增长率从2019年底的6.7%,飙升到2020年底的25.1%,而美国CPI年增长率也从2020年5月的0.1%上升到2021年5月的5%,创下13年来新高。
02增加消费需求
发购物券、代金券给老百姓是一种间接增加消费需求的方式,它不会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但也可能会引起通胀。
消费券是一种有限制性和有时效性的补贴,它只能在指定的场所、时间和品类上使用,不能兑换成现金或者存入银行。
因此,消费券不会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会改变货币流通速度,而是通过激发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来增加消费需求。
消费券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发放规模、对象、方式、时机、品类等。
一般来说,消费券的目标是刺激那些受疫情影响较大、需求不足的行业,如餐饮、旅游、文化等,以及那些低收入或者消费意愿较低的群体,如老年人、低保户等。
如果消费券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些目标,那么它就能够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恢复,从而带动总供给的增加,减少通胀压力。
如果消费券发放的规模过大,超出了市场的承受能力,或者发放的对象和方式不合理,导致消费券被套现、转卖或者滥用;
或者发放的时机和品类不适当,引发了恐慌性抢购或者需求前移,那么消费券就可能会造成部分行业或者品类的供需失衡,推高价格水平,从而引起通胀。
在2020年多地发放了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总额达到数百亿元。这些消费券对于提振市场信心和恢复消费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抢券难、使用限制多、倒卖套现等。
03并非万能
印钱、发债给老百姓发钱和发购物券、代金券给老百姓都是政府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非常规政策措施,它们都有一定的正面效果,但也都有一定的负面风险。
因此,在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可持续性和协调性,避免过度刺激或者过度收紧,保持政策的适度和稳定。
政府向老百姓发钱或者发券都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如果财政收入不足以覆盖支出,那么政府就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弥补赤字。
这就会导致政府债务水平上升,增加未来偿债的压力和风险。因此,在采取这些措施时,应该根据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进行合理安排,避免造成财政不可持续。
政府向老百姓发钱或者发券都会影响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的运行,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那么就可能会出现货币超发、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等问题。
因此,在采取这些措施时,应该与央行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