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绝对是个好人:历史中的人物评价与复杂性探讨
有菩萨心肠,有海量资源,有江湖底牌,这是创业和守业的最佳方式,刘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璋则是他的对立面。
西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为霸王所代”。也就是说,只有汉宣帝左手拿着《论语》,右手拿着利剑,汉朝才能成功。
换句话说,汉朝皇帝凭借儒家和法家的理论,实现了行政管理的全覆盖,维护了天下的正常运转。
历史无数次证明,只靠一张牌玩游戏是很危险的。
秦始皇父子不折不扣地遵循法家逻辑,导致秦在公元二世纪灭亡;汉武帝即位后只打儒家牌,导致西汉王朝迅速崩溃,最终让位于新的王莽王朝。
汉宣帝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早就看出了刘奭当时的危机:”朕忧的是太子”。
清除。
后世君王在总结秦汉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实际上已经明白了这两张牌的重要性,并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哪张牌:
他们会先抓法家牌,但当他们出来治理天下时,他们会先拿儒家牌,当然他们也会拿法家牌,时机一到,他们就会出手。
刘邦用的就是这一套。他在武力夺取天下时,陆贾说:”不能一举夺取天下,不能一统天下”。他立刻明白了,马上跳下马来。
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经验,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个规律,历史很可能会把我们抛弃,尤其是在乱世。
先说刘备
刘备看似打出了 “仁义 “牌,但实际上他还是更倾向于法家,因为这是唯一能帮助他完成事业的牌。
如果我真的仁慈,就不会吃着荆州的米,想着益州的锅,而是想着如何更好地取代刘璋在益州的地位。
事实上,刘备是个林中人,年轻时喜欢斗鸡、斗狗,与关羽、张飞等一帮英雄豪杰混在一起,被文人称为 “武夫”。
其实,这也是刘备根本找不到高素质人才的原因,文人眼中没有他这样的贤才。
他之所以再次扛起仁义的大旗,无非是创业的需要,他既无钱又无权,只能把仁义作为吸引人才的手段,以示反对曹氏的正义。
事实上,它仍在为商业服务,只是人们只看到它,而不谈论它。
后来,刘备夺取益州,诸葛亮作为职业管理者打出的每一张牌都有法家理论作为支撑,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的方案是在刘备的默许下实施的。
刘璋是个好人,所以刘备背叛了他。
刘璋本想以柔克刚、以仁治益州,但在担任益州牧之初,却天真地将州政交于赵威,导致赵威反叛。
后来,刘璋之所以把刘备引荐给益州,就是因为张松听信了法正和孟达的胡言乱语,所以把狼引进了家门。
看来,刘璋基本上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很容易被部下绑架,这大概也是赵艾偏爱刘焉、任命刘璋为继任者的原因。这与大唐的长孙无忌相似,长孙无忌偏爱李治,是因为李治性格懦弱,将来容易控制。
在与刘备的强行对抗中,刘璋其实是有胜算的。益州刺史郑度建议刘璋烧毁庐山以东的物资,然后把人调到庐山以西,坚守山寨,按兵不动,让刘备累死。
如果刘璋按照这个策略行事,刘备就很难赢得蜀国。然而,刘璋不忍百姓受苦,坚决拒绝了郑度的建议,导致刘备大军围困成都。
即使在刘备围城期间,刘璋也有足够的资本对刘备发动持久战,在成都有三万精兵,粮食足够一年之用。此外,益州的文武百官都对刘璋表示忠心,准备跟随刘璋讨伐刘备。
试想,如果中途出现变故,刘备的计划就有可能出错。
但刘璋又表现出了难得的同情心:
“父子二人,我等在益州二十余年,无恶不作,如今三年来,百姓因我等而受苦,因我而受难。
算了吧,让它去吧。”
刘璋决定投降,以免益州百姓再受战争毒害。
益州牧的地位似乎并不利于刘璋,尤其是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乱世。即使刘备没有夺取益州,孙权和曹操也会占据刘璋的王位。
试想,如果把孙权、曹操的角色换成刘璋,因为他们没有心理负担,就不会站出来与刘备抗衡、战斗、死亡。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女孩对你说 “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无动于衷,因为她是在间接地拒绝和排斥你。
总之,国王永远是英雄,无论是在爱情中还是在战场上。
刘璋的父亲刘焉拥有诸侯应有的 “参数”。当他在皇宫做官时,已经意识到中原即将出现混乱的迹象,并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出任益州牧。
拿下益州后,刘焉一举下了两盘棋:一是迅速平定了益州的局势,杀了益州十几个大佬;二是积极安抚各界精英,为老百姓提供各种福利。
很快,刘焉就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强行将益州从朝廷的产业变成了自己的产业。益州本是乐土的都城,地势险要,刘焉一方面几乎是个附庸,但他的势力却不容小觑。
但益州确实也适合关起门来过好日子,能离开这里而名垂青史的只有汉高祖。
公孙述、刘备、老蜀、末蜀五代,勉强维持了一种可以称之为 “偏霸 “的割据状态,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否则,这个小组的地域范围就太小了。
因此,刘焉选择刘璋为继承人,已经意味着益州父子统治的结束;刘璋不是诸将的对手,被吞并只是时间问题(当然,刘焉也无能为力,因为他只剩下两个儿子,刘瑁和刘璋)。
接手荆州时,荆襄破败不堪,但刘表想出了一系列招数,迅速拉拢荆襄各路精英,稳坐荆州牧之位。
是的,治理是一门需要文武双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