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后人处置之考察:历史轨迹与政治策略
我生而为人,死而为鬼。昔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今日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宋代李清照的名诗《夏日绝句》的原意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不死,誓不还江东”,这是世人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虽然死在乌江,但项羽的亲人和后代并没有死,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刘邦的统治呢?这就有了后来汉高祖刘邦的大手笔。
对项羽和刘邦的历史悼念和赞美
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他与虞姬的动人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因为他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既有铮铮铁骨,又有悲天悯人一面的英雄人物。
项羽的故事脍炙人口,成为诗词爱好者和戏剧艺术家追捧的千古佳话。项羽一生中最悲壮、最著名的事件是乌江自刎。
一代又一代人对这一场景感同身受,即使他们无法亲眼目睹。霸王别姬》改编的影视作品已成为经典,项羽的所有形象都塑造了他大义凛然的形象。
上帝杀了我,但不是因为使用武力的罪过。
另一方面,打败项羽的刘邦被后人视为阴险狡诈的小人,但历史就是历史,其目的是让后人了解和学习历史文化。
正所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然,我们必须包容后人的解读,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据说刘邦奸诈邪恶,只能用狡猾、奸诈、阴险等贬义词来形容,但刘邦最终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项羽和高祖站起身来,二人实力不分上下,高祖杀了羽。
项羽失去了垓下,因为没有面对江东父老,他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割喉乌江,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基本到此为止,而之后发生了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虽然刘邦打败了项羽,但他之后对项羽的所作所为却令人震惊。
项羽死后,遗体被分给众人,众将士趁机在刘邦面前称臣,据说刘邦在项羽墓前痛哭流涕。汉高祖不仅杀了项羽一族,还封了他一个官职。
汉王没有诛杀项家所有成员,但项伯成为射阳侯。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我们也许会认同刘邦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我们也会改变之前对他是一个纵容小人的看法,但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刘邦是如何对待项羽的孙子的?
刘邦虽然放过了项羽的后代,但却改了他们的姓氏,从此项羽的后代都姓刘,而项羽的后代如果想做官,就必须申请 “项籍”(籍在古代是贬义词)。
陶侯、平皋侯和宣武侯属于项氏,都姓刘。
在过去,姓王是一个家族的荣耀,但对于向氏后人来说,这意味着不同的意义。
二王争夺天下,但宗室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刘邦是庶出,项羽是大将。
在楚汉相争中,楚国始终处于强势的一方,最后,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项氏子孙怎么会输呢?
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自称 “刘”,无异于火上浇油,不断提醒他们谁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刘邦这一招非常高明,可谓 “先杀其人,后杀其心”,不仅给忠于项羽的人留下了生路,也断送了他们的文化传承,无论项羽多么坚强不屈,任何传承都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遗忘。
刘邦在项羽死后以自己的姓氏取代项羽的姓氏,是一招妙棋,因为他从根本上控制了江东,不费一兵一卒就统一了项羽,毕竟江东父老是整个项家的希望。
在这方面,刘邦对待项羽后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们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刘邦虽然善于谋划,表面上看起来不像项羽那么正直,手段也有些阴险,但他的内心却是深沉而有远见的。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时代如何变迁,即使是知道真相的现代项氏后人,也不能不惋惜项王的功成名就,甚至大肆辱骂刘邦的奸诈狡猾,但历史以英雄的成败来决定世人的忠奸。
也许正是因为刘邦 “娇生惯养 “的小心思,很多人认为,一代帝王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只是因为运气好,天时地利人和,对国家有利。
刘邦的优势很多,但项羽的气场太强,被后人忽视了。那么,刘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一些故事中找到答案。
真实的刘邦是什么样的?
史记》记载,刘邦是农民出身,不像项羽那么年轻,出生于帝王将相之家,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贫穷的条件下长大,人物性格肯定有差异。
刘邦和项羽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低调和光棍性格。起初,楚怀王事先约定 “谁先破秦咸阳,谁就称王”,而项羽性格隐忍,觉得自己当之无愧。
然而,刘邦并不领情,率先进入关中。项羽自然很不高兴,更不服气,一怒之下就组织鸿门宴杀了他。
刘邦自知兵力远不如项羽,又见项羽性格傲慢,便出面干预,给了项羽一个机会,让他在属于他的地方称王。
项羽不如刘邦聪明,怎么会想到刘邦的用意呢?项羽常说 “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因此,面对刘邦的行为,项羽觉得自己必须全心全意地臣服。
项羽在封禅天下的同时,封刘邦为汉王,并赐给他汉中等战略要地。
在楚汉之争中,项羽有很多机会杀死刘邦,但他左顾右盼,错失了每一次机会。
刘邦还善于识人、用人。在刘邦的麾下,除了擅长政事的萧何、张良外,还有擅长带兵打仗的韩信、善于谋略的郦食其和陈平。
传说刘邦第一次见到李吃,是李吃打了他的头!当时,刘邦正率领军队前往高阳,听手下人说高阳有个 “疯子”,便请他前去看看。进了屋,李吃看见了刘邦,他让刘邦给两个女人洗脚。
于是,他问刘邦是想助秦灭秦,还是想助秦灭秦。刘邦气愤地发誓:
“你这迂腐的儒生,天下百姓为秦国受的苦还不够多吗?你真的想帮助秦国吗?”
李吃天不卑不亢地回应道: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对老人如此无礼”
李悝说的不无道理,因为他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刘邦在给他洗脚的时候接受了他的话,显然是非常失礼的。
当时刘邦还是大将军,如果在路上,他完全可以对郦食其的不敬进行处理,但他没有这样做,为了礼贤下士,他立即停止洗脚,重新使用郦食其。
你看项羽,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话,让刘邦跑了,最后又中了范增的离间计,让唯一站在自己一边的谋士强者一怒之下告老还乡。
“只有哈比人是不够的”
史记-刘邦本纪》评价刘邦:”仁而好施,豁达大度。他通常慷慨……”。这句话反映了刘邦的同情心,或者说他的外在同情心。
相传刘邦在沛县任泗水亭长时,曾带着奴隶去骊山劳动,中途有奴隶逃跑,刘邦就把他们全部放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亲自返回,只是伺机占山为王,与秦国作战。
这一正义之举聚集了十几个准备追随刘邦的壮士。由此可见,刘邦其实是一个很 “会交际 “的人。虽然他谈不上心怀天下,也谈不上礼贤下士,但他的一些外在表现却非常吸引人。
对于一些负面的影射,比如逃命时把女儿扔出车外,威胁要煮了项羽的父亲,他居然是这样说的:
“北方怀王有令,若谷与我结为兄弟,我的翁就是你的翁。我想成为大王的英雄,如果能得到我的那份,我就很高兴了。”
他或许没有资格做父子,但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放弃一切阻碍,不能算错,无论是脸蛋还是皮囊,与项羽相比,刘邦更让人欣赏是真的,什么一看他就不是好东西。
据估计,这是伟人说过的话:
“迫害敌人不如向国王学习”。
亲情的寓意是告诉士兵们应该学习刘邦的务实精神,坚持革命到底,而不是项羽的唯唯诺诺,称赞刘邦是一个合格的优秀政治家。
至于刘邦为何不灭项家,不知他是真知旧情,还是别有用心,但事实是,项羽死后,刘邦毫不费力地收拢了自己的地盘,并没有受到项家的阻挠。
您如何看待刘邦这个有远见、有胸怀的人?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