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开国功臣家族一度兴盛百年,为何在董卓乱政时消失无踪?
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政权,也是皇权与贵族共治的典范。以开国功臣为基础的朝中权贵,既是皇权的守护者,又对皇权施加限制。
但是,汉灵帝死后,董卓趁 “十常侍之乱”,率领西凉军入关,挟持少帝刘辩和弘农王刘协,立即掌握了军政大权。不久,董卓杀了少帝和何太后,将刘协推上皇位,让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董朱乱政是摧毁东汉政权的炸弹。袁绍和其他豪族在全国各地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但东汉的统一政权名存实亡。
为什么百余年来捍卫皇权的权贵家族没有站出来化解危机?他们去了哪里?
问及此事,大多数人都会立即回答:”富不过三代,家道中落”。事实上,东汉王朝的历史是由邓禹、马炎、殷胜、耿弇、窦融、梁统和贾复等大家族书写的,他们占据东汉王朝的政治核心长达 100 多年。直到汉灵帝时期,他们才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汉灵帝时期,除窦武(窦融之孙)曾短暂担任大将军外,还有三公大将军元逵、杨赐、陈潭、刘宽、袁逢、徐卞、张温,宦官张让、曹嵩、蹇硕,外戚何进、何苗、董重等。
建国家族的后裔已不再出现在这份名单上。是什么力量导致稳定的政治结构迅速瓦解?因为任人唯贤的势力在争夺王权的长期斗争中败下阵来。
除了汉安帝的皇后严氏之外,东汉的外戚都是云台功臣的后代。换句话说,东汉外戚其实就是功臣势力的代表。
东汉王朝有一个不寻常的周期,除前三个时期外,其余皇帝登基时都未成年,君权由寡太后领导的外戚统治。同时,这些守寡的皇后并非皇帝的母子,当皇帝成年后,守寡的皇后往往不愿重新掌权,导致皇帝与外戚之间发生了许多纠纷。
例如,汉安帝刘祜 12 岁登基,由邓太后当政。邓太后死后,汉安帝才得以掌权,时年 26 岁。汉安帝一上台,就对邓氏一族进行了血腥清洗,邓太后的弟弟邓禹、邓弘、邓禄以及邓将军父子被冤杀。
梁肃死后,他们又杀了他的弟弟梁冀、梁冀的子孙以及所有外族老幼。
总之,皇位上的外戚们各自决定着一切,当皇帝上台后,他们的命运就非常不幸了。一百多年来,这样的戏剧每周都在上演。
汉桓帝即位后,先后除掉了梁、邓二人,并蓄意利用宦官的权力打压功臣和权贵。梁冀之死,是汉桓帝利用宦官权力对外戚的一次反击。
汉灵帝即位后,再接再厉,在宦官的帮助下,除掉了东汉最后的功臣窦家。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再次坠入火坑,他甚至除掉了不被视为功臣的宋皇后,立屠夫出身的何氏为皇后。
她是东汉最有名的皇后之一,她的家族根本不属于士族。汉灵帝明确表示要彻底铲除限制皇权的豪强士族。
结果,以邓禹等功利势力为代表的一批实力派学者被彻底挤出了政治核心圈。
悲剧的是,新独立的皇权非但没有专注于新生,反而如此脆弱,以至于西凉小军阀董卓轻而易举地将其击败。
望族的退出并不意味着大族的覆灭,以袁氏、杨氏、陈氏和徐氏为代表的新大族迅速发展壮大。一场新的与宦官的政治斗争开始了。
由于一起事件和两支部队的干预,局势迅速恶化。
由于这一事件,汉灵帝突然驾崩。汉灵帝是东汉王朝少数几个保留实权的皇帝之一,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动乱。 就在汉灵帝猝死的同时,一个晴天霹雳袭来–他任命宦官蹇硕帮助他完成了废黜始皇帝、立幼子刘协而非平民为帝的大业。
为什么汉灵帝不亲手完成铲除太子的大业呢?因为这在他有生之年太难做到了。造反的是新崛起的势力:外戚。
他起初只是一个没有政治背景的普通人,但黄巾起义爆发后,何太后的弟弟何进得到了领兵的机会。在与黄巾起义的斗争中,何进迅速崛起,不仅因为他有军事实力,还因为他得到了关东一批有学问的宗室和豪强的支持。
这一突发状况让汉灵帝措手不及。如果除掉何进的侄子刘辩,势必会调动何家乃至整个关东贵族的利益。就在汉灵帝犹豫不决的时候,身体离开了他,他把这件复杂的事情交给了亲信蹇硕。
贵族们支持何进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利用何家的力量铲除宦官集团,恢复宗族的政治核心。
汉灵帝之死及其所作所为促进了外戚与贵族集团之间的紧密团结,也激化了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
紧接着,何进在袁绍的唆使下做了一件让他后悔莫及的事:引狼入室,把董卓召进京城,因为他想借助董卓的力量铲除宦官集团。
于是,另一股军阀势力登场,董卓轻而易举地撕碎了东汉帝国。
政治也是一种生态系统。任人唯贤的力量既能阻止也能确保皇权的基本安全;当它存在时,皇权恨之入骨;只有当它失去时,皇权才会认为它是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