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汉能李河君为何总被过度解读?(3)

发稿时间:2016-05-24 14:41:57 来源:财经界

5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发了篇文章——《连续两次,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中国前首富感受到世界的恶意》。相信李河君读到这样的标题后,内心五味杂陈。

普通老百姓本来就对光伏认识有限,对太阳能发电很多人还停留在屋顶装个太阳能设备转化成热水洗澡的认知水平之上。太阳能发电分为晶硅发电和薄膜发电两类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5年前,当李河君说“薄膜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发电的未来。”这种论调立即遭到了占市场份额95%的晶硅企业的围攻。他率直的性格似乎总是因为“口无遮拦”而惹麻烦。2015年两会期间,他作为政协代表发言,大谈薄膜发电和移动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结果被与会的所谓某老专家炮轰“为自己做广告”。

笔者与李河君吃过两次饭,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个人更像是个偏执狂,他的话题单一枯燥,从头到尾就是太阳能薄膜发电。当时,席间我因为某事聊到黄晓明和Baby的婚礼,他好奇地瞪着眼睛问:“黄晓明是谁?”“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李河君确实有独特的眼光,他有一个口头语是“我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说出来常常语出惊人。几年前几乎所有人对薄膜发电不屑一顾,认为他是“疯子”,但是现在产业界已经不再为晶硅和薄膜,到底是谁代表未来的问题上争执了。走薄膜发电路线的美国第一太阳能企业(First Solar)的近年来的市值一路上涨,目前达到了50亿美元,超过中国排名靠前的10家晶硅企业市值的总和。笔者看过一张图,显示奥巴马站在白宫的屋顶上,正巡视着薄膜太阳能发电设备。

李河君虽拥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但是,在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中,笔者认为他还是犯了冒进的错误,他对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速度过于乐观了, “步子迈的过快了些”,他自己也反思道。发展太快和技术研发资金需求的巨大,这使得他不得不对资本显得急迫和依赖。第一太阳能企业做了几十年,才做到50亿美元的市值,大约相当于人民币300多亿,而转型进入光伏产业才几年的汉能,在高峰时,汉能薄膜发电的市值就达2600亿港币。

汉能的崛起源于从2011到2014年的这三年间,李河君一口气收购了四家薄膜电池制造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美国的Alta Devices公司,从而将薄膜发电领域最核心的技术收入囊中,同时大规模地在国内进行投资,几年来来至少投入了数百亿,从而确定了在全球的领先位置。

李河君真正的麻烦是自2015年7月15日起,汉能薄膜发电被香港证监会予以停牌。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香港证监会对汉能没有任何结论,“既不说汉能有问题,也不说汉能没问题,总之,问他们(证监会)就是无可奉告”。一位香港记者跟我说。停牌让汉能在任何人面前说不清道不明,一些合作伙伴开始离场撤单,汉能的经营开始步履维坚,不过,李河君倒是还算乐观,“正一步一步好转”,他这样表述。

从媒体的报道上看,李河君被疑自己做空了股票,为此,李河君曾怒斥:说这话的人脑子有病,让你自己损失1000亿试试?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