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作为这一过程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抛开前期整体规划与设计理念,建筑使用寿命同样是影响城市更新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住宅类土地的使用年限是70年,而根据我国的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一般民用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住宅实际寿命往往低于使用寿命,一般城市住宅的实际寿命为30-40年,实际寿命低于50年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建筑使用寿命过短,同样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
1. 城市历史文化的断裂与缺失
建筑是城市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为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群体记忆,在城市风貌、社会历史文化传播和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既有建筑本身是特定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直观反映。现阶段城市更新过程中,大量既有建筑批标除重建,代之以千篇一律的新建筑,其中许多未列入保护名册的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和街区也被拆除。如建于1910年具有百年历史的湖北武江“三一堂”,即使在文保、房管部门认定其具有保护价值并建议保持其原有建筑风貌的情况下,仍被拆除重建成商场。大规模的城市建筑拆除行为破坏了城市的既有肌理,导致了建筑学上和其所代表的历史价值的损失。
2.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浪费
建筑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12%的用水量,中国每年新建建筑的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消耗了全球大约40%的钢铁和水泥,却只能使用30年左右,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此外,既有建筑拆除重建也增加了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总成本。根据上海市高级经济师顾海波的计算,2005 年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99.58亿平方米,以平均每平方米建安造价1000元计算,如其使用寿命由平均30年增加为50年,则可节约6.67万亿元,DeSimone等提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延长既有建筑的使用寿命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
3.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2014年11月12日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达成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承诺到2030年停止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1. 36亿吨城市垃圾,其中将近一半是来源于建筑拆除。由于废物处理技术的欠缺,建筑垃圾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并对水体和土壤表层造成坏的影响。中国建筑垃圾占据了城市垃圾总量的30% ~40%,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 000~ 12 000吨建筑垃圾。中国未来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新建建筑和拆除垃圾的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有建筑的使用寿命。建筑使用寿命过短与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倡导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相悖。
4.引发社会不稳定和冲突
既有建筑使用寿命过短会破坏邻里之间因固有的物理关系面形成的社区稳定性。大规模的拆迁行为往往伴随着潜在的社会冲突。既有社区中的原住居民互相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对旧社区进行拆除重建,就需要对旧社区中的原住居民进行重新安置,从而增加了社会冲突的来源。而我国的拆迁过程中还存在公共利益泛化、执法不严、损害民众利益等问题,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土地征用和既有建筑拆除行为是造成我国社会冲突问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