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伴随着智能投顾初创公司的草莽生长步入我们的视线:原本聚集在C端市场的智能投顾玩家们,如今已悉数转向B端市场。此中深意,值得探讨。
尽管自诞生之初就争议不断(《智能投顾使命的终结与华尔街的胜利》一文甚至过早地给智能投顾初创公司判下了死刑:“Robo(指智能投顾)的命运已经注定:完成悲壮的历史使命,然后把培育出来的市场留给金融巨头们,最后自己被并购或消失。”),智能投顾这块蛋糕仍吸引着大量玩家前仆后继。
毕竟,“人工智能”这块最有卖点的技术领域,搭配“金融”这块离钱最近的土壤——简直是黄金概念组合,难免惹人垂涎。
不过,一个现象却伴随着智能投顾初创公司的草莽生长步入我们的视线:
原本聚集在C端市场的智能投顾玩家们,如今已悉数转向B端市场。
此中深意何在?
转型
尽管智能投顾市场暂时没有一家独大,没有统一背景,也没有统一路径,可对于已深陷其中或正纷至沓来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智能投顾,这个致力于解放投资顾问人力的新型模式,其爆发临界点究竟在哪?——到底是做C端服务个人,还是做B端服务企业?
从基因上讲,智能投顾是为“平权化”而生的:利用技术服务的低成本、易复制性代替高成本的真人服务,把原本只属于富豪的成熟投资组合方案带给有理财需求的普通人,所以,做C端市场似乎是理所当然。可近期,从C端转型B端的企业不乏其数。
国内最早成立的智能投顾公司之一,弥财,不久前被迫做出痛苦的抉择:放弃个人端智能投顾业务,转型服务B端的财富管理机构。
弥财在2015年产品上线。最初,它把目标客户瞄准了C端——中国的新富阶层。他的想法是打造中国版的wealthfront,借鉴国外分散化投资理念,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投资全球ETF,为高净值人群提供个人资产配置服务。刚开始比较幸运,成立之初就获得1000万元天使投资,正准备乘势狂飙突进,却被狠狠踩了一脚刹车。
为什么转型?
首先,流量越来越昂贵。弥财产品以海外资产配置为主,目标群体本身就是占少数的高净值人群,加上国家有外汇管制(规定居民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以及其后端的被动投资策略下的ETF产品相比于国内普遍的主动投资策略显得效果平平,进一步提升了获客难度。
其次,弥财被客户金融大数据所掣肘。数据是智能投顾一切资产配置决策的基础,但与国外不同,国内监管规定要求,掌握数据的金融机构不能把数据提供给第三方使用。
最后,受制于政策及监管。智能投顾行业还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很多业务不好开展。而国内交易的税收政策也让成本居高不下,每一个环节都是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三方压力下,为了生存,初创的智能投顾公司和实力雄厚又对新技术感兴趣的财富管理机构联姻,实是无奈之选。而对财大气粗的财富管理机构而言,与创业公司合作,正是获取技术的捷径。
尽管在转型B端之后,公司已然迎来新生,弥财的CEO万德博直言,在决定是否做B端时公司内部引发了争议。转型后,弥财不再接受新的个人客户,而是专心服务机构客户——为它们的理财顾问提供定制的智能化理财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