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财经 | 证券 | 经济 | 基金 | 能源 | 科技 | 宏观 | 房产 | 期货 | 理财 | 汽车 | 配资 | 黄金 | 法治 | 原创 | 头条
智能投顾模式之争:to C or to B,谁的终结,谁的胜利(3)

发稿时间:2016-11-25 15:01:41 来源:本网原创

 
相比之下,马永谙认为,智能投顾的意义在于:第一,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出每个个人投资者的心理底线;第二,用动态的资产管理技术确保客户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底线之上运行;第三,智能投顾的盈利模式是以收取客户与存续规模相关的管理费用为主,这种收费模式,确保了投资顾问与客户的立场一致。
 
和有些人想法不同,马永谙认为C端做不好,既不是因为国内的投资者现状,也不是因为国内的理财环境,而在于智能投顾自身的技术不过关,没法有效地解决识别客户风险底线以及控制资产在底线之上运行的能力——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相信智能投顾自然会有广阔的市场。
 
此外,智能投顾牌照也成为了选择C端业务的公司被攻击的敏感问题。有人说智能投顾C端的业务其实是违法的,马永谙对此回应:“的确有P2P公司拿智能投顾当幌子,这是不合法不合规的。但我们不做资金池,不做销售,也不经手客户的钱,只收管理费。目前没有颁发智能投顾的牌照,如果有,我们会第一时间申请。”
 
那么,智能投顾到底是不是自卖自夸?是真的能帮助投资者解决资产升值保值的现实问题,还是让他们在面临多样化理财方式时更加头疼?C端是智能投顾的出路吗?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验证。
 
生存
 
显而易见的是,对智能投顾公司来说,除了自己,其他都是假想敌。外在的市场、政策、投资者观念,他们都左右不了,唯一能掌控的是手中的模型和算法。
 
很多人喜欢把中国的智能投顾与国外做比较,但其实没有可比性:国内外市场不同,人群不同,应用的技术就不同。美国的投资市场是个有效市场,投资者教育从1940年《投资顾问法》颁布就已开始进行,已经走过70年,成熟的量化模型可以很快应用起来;中国的理财市场情况复杂,不能照搬国外,之前存在所谓的人工投顾服务也是销售导向,并非真正意义的投顾服务,更没有70年时间去培育市场和投资人。
 
行文至此,也许当下智能投顾B、C之惑背后的答案已逐渐明晰:
 
智能投顾的最初使命,是为了打通财富管理的价值链,为了改变现有财富管理机构“销售导向”为主的局面而诞生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为更多的C端用户提供价值。而一部分智能投顾公司暂时聚焦于B端,不过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
 
 
 
放眼未来,智能投顾一定会走向更大众的C端;而聚焦当下,对于智能投顾公司来说,师夷长技,因时因地制宜,不管是C端还是B端,让投顾服务在技术上真正过关,触达更多的客户,先活下去,这才是核心。

责任编辑:夏晨风

新浪微博      财经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