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云计算是个好生意?除了市场规模大以外,不就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云计算厂商只需要提供标准化产品。也就是说,只要熬过前期高研发投入的阶段,随着服务企业数量的增加,规模效应将得到显现。 回到科大讯飞上,To B产品的标准化率也是公司未来的成长逻辑之一。 这个数据公司没有披露,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公开资料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去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董秘江涛提到过这样几点: 1.前三季度营收53亿中,标准化产品的占比很大。 2.无论是政法,还是教育,每个事业群都有可以标准化的典型产品。 3.公司也在努力推进标准化产品占比。比如,将地方云平台定制化率从60%-70%,控制到20%以内,数字化校园的定制化控制在15%。 换句话说,随着科大讯飞产品的标准化率提高,其毛利率有可能获得提升。这一点,在其他AI公司上也同样适用。 / 05 / 如何看待资本在AI产业中的价值 在A股市场,投资者看好科大讯飞,往往是出于AI标的的稀缺性。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量资本的青睐,是不是也有可能转换成公司的优势呢?要知道,在任何行业的竞争中,资本的因素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能够在AI技术和行业应用发展过程中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多技术融合。比如,做语音或计算机视觉,可能一开始的时候,主打是某一个技术,但到*后具体的应用场景里面,其实并不依靠单一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是多技术的融合。 以优必选的机器人为例,当你在客厅看电视感到口渴时,告诉机器人,它就会自己从客厅走到厨房,找到桌上的水杯,拿起来,再送到你面前。这似乎跟我们理想中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十分接近。 但是,这个对我们人类来说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对于机器人而言并不容易,它包含了声源定位、降噪、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场景识别、实时三维地图构建与自主定位导航、物体识别、壁障、抓取等一系列复杂技术。 这对创业公司是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大多数AI创业公司的团队往往早期是基于单一技术的研发,当应用场景需要其他技术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如果他们没有去掌握其他技术,他们就无法实现商业化。商业化受限,反过来又制约了其进行新技术的投入。 相比而言,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就不同了。现有成熟的业务带来现金流,可以支撑其持续的搞研发投入。同时,海量的资本也帮助其在AI产业链上完成了远超其他竞争对手的布局。 根据网络资料显示,科大讯飞对外投资的公司多达数十家,涉及教育、医疗、车联网、IoT、机器人、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但其共同特点是,都与科大讯飞的业务线有关联。其中,包括商汤科技、优必选以及寒武纪等知名公司。 随着AI技术渗透加速,这些布局的价值究竟能对科大讯飞带来多少帮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