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日本著名比较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在中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日本一家汽车企业想在中国做公益事业,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家企业正是丰田。 随即,青木教授和丰田的代表应邀到京,受到吴敬琏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清泰副主任的接见。当时,国家虽然有着眼于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入学困难的助学贷款政策,但由于刚起步,体制还不完善,所以存在两难困境: 仍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大学生因难以支付学费而不能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助学贷款也无法良性循环,影响着各方之间的信用关系,甚至频繁引发停贷风波。 “社会助学基金对国家助学金是一个补充,国外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以用基金运作的方式,让大学生安心读书。东部经济发达、名校多,得到社会捐助的机会也多,我们应该与中西部高校合作。‘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两位经济学泰斗热议着。 由此,这项由企业捐赠建立起来的助学机制便形成起来,而且至今持续11年,预计到2023年最后一批学生毕业,累计投入将达到8730万元,帮助2980名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除了直接性的捐赠之外,还有众多社会外部人士给予的支持也是非常大的,这些是没办法换算成金钱。 一份对当时社会助学和奖学体系的调研报告显示:清华大学有100多种奖学金,奖学金最高额度为每年8000元,东部富裕地区的浙江大学也有60多种奖学金。相形之下,云南师范大学的奖学金只有10多项,而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奖学金种类则不足10项。 “丰田助学基金”瞄准西部贫困地区,而大学生李生正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