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圆通与CJ大韩通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面向国际用户,推出中国大陆至韩国全境统一收费的快件服;7月又联合俄罗斯DCD外运集团,试运营“俄易邮”专线,并于10月优化升级该产品;
与此同时,顺丰开放针对消费者的海淘转寄服务平台“海购丰运”;同年8月,又正式上线针对海外直购、代购商家的“全球顺”业务;
2014年5月,韵达携手中外运进入跨境电商;6月份,位于纽约的美国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
一直到2015年3月1日,中通国际正式上线,市场份额总和超过90%的国内七大快递正式完成“集结”,集体出海。
再看“双线融合”和移动端——
2014年5月18日,顺丰518家“嘿客”门店在全国同时开业,覆盖了除青海、西藏外的所有省份,一个很多人表示看不懂,但即将耗资数十亿元的新创项目由此拉开大幕。
2014年6月初,红杉资本孵化的一款名为达达配送的APP悄然上线,并在上海率先启动运行。在此之前,另一款提供同城直送服务的“跑腿”APP——闪送,已经在北京运行了三个月,订单发出后30分钟内闪送员上门取件,10km以内60分钟左右送达。
达达和闪送又都借鉴了同一个“前辈”的创业模式——2013年上线的人人快递APP。在此之后,又催生了点我达、UU跑腿等类似新创公司。业务模式上,他们被称为众包物流;具体到产品形态,多年后他们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即时物流(配送)。
每年的双11,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练兵场。在里面,既有传统业态中各路老牌劲旅的厮杀和比拼,同时也在不断产生和涌入更多新生力量,闪送、达达等为代表的众包物流,速递易为代表的智能快递柜,嘿客为代表的O2O门店…都会被卷入其中,一较高下,一试成色。
以智能快递柜为例,2014年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共投放使用组柜1.5万个,使用智能快递柜的派件量也占到总业务量的1%(约1.4亿件)。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形象的总结了电商和快递之间的关系。
彼时,我国快递业务量持续走高,但与此相对应的快件平均单价却逐年下降。量收之间“剪刀差”的豁口越来越大,暗示着国内快递市场的“价格战”正愈演愈烈。于是就有声音开始吐槽一年一度的双11加剧了这种现象,甚至质疑“双11式”的促销还有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
马局长的“风火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对此类声音的回应:“网购和快递发展的曲线是吻合的,而且这种吻合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七、2015:“强式代言”
2015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新京报记者关于如何看待网购和实体店之间关系的提问时,说出了这句再次让行业振奋的话。
关于网购是否会冲击实体店,总理也做出详细回应。总理说:
|